第八節(jié) 督脈
(一)經(jīng)脈循行
督脈有督領全身之陽氣,統(tǒng)率諸陽經(jīng)的作用。主要分布于頭身正中。
(二)與臟腑器官聯(lián)系:胞宮,會陰,脊髓,腎,腦,鼻、眼、口唇
(三)主治概要: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等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nèi)臟病證。
(四)本經(jīng)腧穴:28個起穴:長強 止穴:齦交
歌 決:十三督脈行脊梁,起長強止齦交上,腦病為主次分段,各段主治在其鄉(xiāng)。
尾閭骨端是長強,二十一椎腰俞當,十六陽關(guān)十四命, 十三懸樞脊中央,十一椎下尋脊中,十椎中樞穴下藏,九椎之下筋縮取, 七椎之下乃至陽,六靈五神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鄉(xiāng)。
1、長強(DU 1) 絡穴
【定位】跪伏或胸膝位,當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
的中點處。
【主治】①肛腸疾患: 腹瀉,痢疾,便血,便秘,痔瘡,
脫肛等;(尤其嬰兒腹瀉)
、谘、尾骶部疼痛;
、凵裰静。喊d狂癇。
刺長強于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百>長強、承山,灸痔最妙” <玉>
【操作】靠近尾骨前面斜刺0。8~1寸(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刺入),不宜直刺,以免刺穿直腸,造成感染。
其他方法:穴位封閉、注射、埋線、溫灸、中藥熏洗等。
2、腰陽關(guān)(DU 3)“補腎陽”
【定位】后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約與髂嵴相平。
【主治】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趮D科病證:月經(jīng)不調(diào)、赤白帶下等;
③男科病證:遺精、陽痿等。
【操作】 向上斜刺0。5 ~1寸,多用灸法。
3、命門(DU 4)補腎陽要穴
【定位】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腰痛(腎虛、寒濕)、下肢痿痹;
、谀I陽虛證:月經(jīng)不調(diào)、赤白帶下、痛
經(jīng)、閉經(jīng)不孕;遺精、陽痿、精少癥
小便頻數(shù)、遺尿、泄瀉等;
③保健作用:手足冰涼癥,手足逆冷。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4。大椎(DU 14) “諸陽之會”督脈與手、足三陽經(jīng)交會穴
【定位】后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 “全身退熱要穴” a。外感表證,尤外感表熱證:發(fā)熱,咳嗽,氣喘,頭項強痛等;b。里熱證:瘡瘍,疥腫,毛囊炎,痤瘡,發(fā)際瘡等皮膚病;瘧疾寒熱往來;急性傳染病中的發(fā)熱等。
、 神志病證:癲狂癇證、小兒驚風、癔病等;
、 局部:項強、脊痛;咳嗽,氣喘等證;
⑤ 補虛作用:治療骨蒸潮熱,乏力,眩暈,
貧血(配合谷、足三里),白細胞減少癥
(配合足三里)等,大椎穴有抗炎作用,
針刺可增強機體免疫力。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5.啞門(DU 15)“治啞要穴”
【定位】正坐,頭微前傾,第1頸椎下,后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①“啞”:失音、舌緩不語、各種失語癥;
、谏裰静。喊d癇、小兒癡呆、癔病等;
③局部:(后)頭痛、頸項強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