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jié) 足厥陰肝經
(一) 經脈循行
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huán)陰器,抵小腹,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huán)唇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二) 與臟腑器官聯系:肝、膽、肺、胃;陰器、橫膈、喉嚨頏顙、目系、口唇
(三) 主治概要
肝膽,肺,脾胃病,婦科病,前陰病,少腹, 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四) 本經腧穴 14個 起穴:大敦;止穴:期門
歌決:L R 十四是肝經,起于大敦期門終,肝膽肺胃前陰病,少腹諸疾治亦靈。
1、大敦 (Dàdūn,LR1)(肝經井穴)
[定位] 足大趾外側趾甲根角旁約0.1寸。
[取法] “大敦大趾外甲角”
[功能]疏肝理氣,鎮(zhèn)痙寧神
[主治]
①疝氣疼痛,少腹痛《玉龍歌》:“七般疝氣取大敦”
②泌尿系病證:遺尿,癃閉,五淋,尿血等;
③婦科病及前陰病證:月經不調、崩漏、陰痛、陰挺等
④神志。喊d癇,善寐。
[操作] 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古代記載大敦治疝氣多用灸法。用灸法,多灸大趾叢毛之際。
2、行間 (Xíngjiān,LR2)(肝經滎穴)
[定位]足背,當第1、2趾間的趾蹼緣上方紋頭處。
[取法]“行間紋端趾縫尋”
[功能] 清肝熱,瀉肝火
、傩虚g穴,肝經滎穴,五行屬火,為肝經子穴, “滎主身熱”,實則瀉子” → 偏于治療肝火上炎、肝膽濕熱、肝氣郁結、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肝經有實有熱之證:如肝經風熱引起 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等頭目病證;以及肝經有熱所致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等婦科經帶病證。
、谶z尿,癃閉,五淋等泌尿系統(tǒng)病證;
、坌孛{脹痛;陰中痛,疝氣;以及足跗腫痛等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其他病證。
[操作] 直刺0.5~0.8寸。
3、太沖 (Tàichōng,LR3)(肝經輸穴、原穴)
[定位] 足背,第1、2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取法] “太沖關節(jié)后凹陷”
[功能]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主治]
① “肝”。禾搶嵔钥。
a.肝陽上亢引起的各種病癥:頭疼眩暈,目赤腫痛,高血壓;眩暈:太沖(標)、太溪(本)
b.舒肝解郁:郁證,肝郁氣滯、胸脅乳房小腹脹痛,善太息等;郁證:太沖、內關 (解郁丸)
c.肝風內動:中風,癲狂癇,小兒驚風等。癲癇:太沖、合谷 “開四關”
、趮D科病: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尤肝郁氣滯所致婦科經帶病證;
、芮瓣幉。 疝氣,遺尿,癃閉
③脾胃。焊螝夥肝钢異盒膰I吐、疼痛、呃逆;肝旺克脾之腹痛瀉。
⑤局部。合轮舯裕惚衬[脹疼痛等。
[操作] 直刺0.5~0.8寸。治癲癇、癔病等神志病變,多從本穴向涌泉透刺,一針兩穴,刺激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