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由肺組織、肺動脈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變引起肺組織結構和功能異常,產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力增加,使右心擴張、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臟病,發(fā)病多在40歲以上。
(一)病因
1.支氣管、肺疾病以慢支并發(fā)阻塞性肺氣腫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為多見,其次為支氣管哮喘和支氣管擴張。
2.胸廓運動障礙性疾病,如嚴重的腎柱后側凸,脊椎結核,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
3.肺血管疾病,少見,如過敏性肉芽腫病累及肺動脈。
4.其他原發(fā)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
(二)發(fā)病機制(重要考點)
先決條件是肺的功能和結構的不可逆性改變,發(fā)生反復的氣道感染和低氧血癥。導致一系列的體液因子和肺血管的變化,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動脈血管的結構重構,產生肺動脈高壓。
1.肺動脈高壓的形成
(1)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缺氧、高碳酸血癥和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縮、痙攣。其中有TXA2,白三烯等活性因子。
(2)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學因素主要原因是:
①長期反復發(fā)作的慢支及支氣管周圍炎可累及鄰近肺小動脈,引起血管炎,管壁增厚,管腔狹窄或纖維化,甚至完全閉塞,使肺血管阻力增加,產生肺動脈高壓。
、陔S肺氣腫的加重,肺泡內壓增高,壓迫肺泡毛細血管,也造成毛細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
、鄯闻荼诘钠屏言斐擅氀芫W的毀損,且肺毛細血管床減損超過70%時則肺循環(huán)阻力增大,促使肺動脈高壓的發(fā)生。
、芊窝苁湛s與肺血管的重構,慢性缺氧使肺血管收縮,管壁張力增高直接刺激管壁增生。
(3)血容量增多和血液粘稠度增加,慢性缺氧產生的繼發(fā)性RBC增多,血粘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加,缺氧也可使醛固酮增加,水鈉潴留,進而使肺動脈壓升高。
2.心臟病變和心力衰竭
3.其他重要器官的損害
(三)臨床表現(xiàn)
1.肺、心功能代償期(包括緩解期)主要是慢阻肺的表現(xiàn)。①癥狀:慢性咳嗽、咳痰、氣促,活動后可感心悸、呼吸困難、乏力和勞動耐力下降。②體征:體檢可有明顯肺氣腫征,聽診多有呼吸音減弱,偶有干、濕性音,次晨消失。心濁音界常因肺氣腫而不易叩出。心音遙遠,但肺動脈瓣區(qū)可有第二心音亢進,提示有肺動脈高壓。三尖瓣區(qū)出現(xiàn)收縮期雜音或劍突下示心臟搏動,多提示有右心室肥厚,擴張。部分病例因胸腔內壓升高,影響靜脈回流,可見頸靜脈充盈,肝上界及下緣明顯地下移。肺心病患者常有營養(yǎng)不良的表現(xiàn)。
2.肺、心功能失代償期(包括急性加重期)臨床主要以呼吸衰竭為主,有或無心力衰竭。
、俸粑ソ呒毙院粑栏腥緸槌R娬T因。
、谛牧λソ咭杂倚乃ソ邽橹,也可出現(xiàn)心律失常。
(四)診斷
患者有慢支、肺氣腫、其他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變,因而引起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大或右心功能不全表現(xiàn),并有心電圖、X線表現(xiàn),再參考心電向量圖、超聲心動圖、肺阻抗血流圖、肺功能或其他檢查,可以作出診斷。(X線表現(xiàn)和ECG表現(xiàn)考生要牢記,非常重要的考點,多為論述大題和病例分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