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單元 泄瀉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zhì)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病。
病因病機:泄瀉之因,以濕為主;泄瀉病位,以脾為要。脾為土臟,濕為土氣,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清濁不分,合污而下發(fā)生泄瀉。由于小兒具有“稚陽稚陰”的生理特點和“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病理特點,加之泄瀉常易傷筋耗氣,故病情重者,?砂l(fā)生“傷陰”“傷陽”的變證。一般暴瀉者常傷陰,久瀉者常傷陽病情危重者,也可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而出現(xiàn)陰竭陽脫之變證。
治療原則:泄瀉治療,以運脾化濕為基本法則。實證以祛邪為主,根據(jù)不同的證型分別治以消食導滯,祛風散寒,清熱利濕。虛證以扶正為主,分別治以健脾益氣,補脾溫腎。泄瀉變證,分別治以益氣養(yǎng)陰、酸甘斂陰、護陰回陽、救逆固脫。本病除內(nèi)服藥外,還常使用外治、推拿、針灸等法治療。
證治分類常證
1.傷食瀉
證候:大便稀溏,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或如敗卵,脘腹脹滿,便前腹痛,瀉后痛減,腹痛拒按,噯氣酸餿,或有嘔吐,不思乳食,夜臥不安,舌苔厚膩,或微黃。
治法:消食化滯,運脾和胃。
方藥:保和丸加減。常用藥: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化積導滯,陳皮、半夏理氣降逆,茯苓健脾滲濕,連翹清解郁熱。
2.風寒瀉
證候: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伴惡寒發(fā)熱,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治法:疏風散寒,化濕和中。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常用藥:藿香、蘇葉、白芷、生姜疏風散寒、理氣化濕,大腹皮、厚樸、陳皮、半夏溫燥寒濕、調(diào)理氣機,蒼術、茯苓、甘草、大棗健脾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