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常用外治法
要點:
“外治之理,即內傷之理”,外洗陰戶、陰中納藥、肛門導入等外治方法始于漢代(《金匱要略》)。
特點:多途徑給藥,局部治療,提高療效?膳c內治法配合使用。外治法適用于外陰、陰道、子宮頸及子宮內等局部病變。
1.坐浴熏蒸、浸浴
作用:清熱解毒,止帶消腫。
適應證:陰瘡、陰癢、帶下病。
2.外陰、陰道沖洗以器械注入藥液,沖洗外陰陰道
作用:清潔陰道,解毒殺蟲、止帶止癢。
適應證:陰癢、帶下病,術前準備。
3.陰道納藥以栓劑、膠囊或膏劑納入,留置時間較長、局部藥物濃度較高
作用:清熱解毒、去腐、收斂、生肌、止血。
適應證:陰癢、帶下病。
4.貼敷法藥膏、藥末或袋裝中藥蒸敷
作用:解毒、消腫、止痛、利尿、托膿生肌。
適應證:痛經、慢性盆腔炎、瘕、產后尿閉。
5.宮腔注入把注射液注入子宮、輸卵管
作用:活血化瘀通絡。
適應證:宮腔、輸卵管粘連、痛經、不孕等。
6.肛門導入栓劑納入或藥液保留灌腸
作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散結通絡。
適應證:慢性盆腔炎、瘕。
7.中藥離子導入通過直流電場經皮膚黏膜導入
作用:活血化瘀。
適應證:慢性盆腔炎、盆腔粘連。
8.介入治療
在醫(yī)學影像設備(X線、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或經自然孔道至靶器官局部給予介質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