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xì)目三:降氣
蘇子降氣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藥物】蘇子 蘇葉 半夏 厚樸 生姜 前胡 大棗 當(dāng)歸 肉桂 炙甘草
【功用】 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證候】 上實(shí)下虛之喘咳證。痰涎壅盛,胸膈滿悶,喘咳短氣,或腰痛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
【配伍意義】
“上實(shí)”是指痰涎壅肺,氣逆不降,癥見胸膈滿悶、喘咳;
“下虛”是指腎陽不足,腎不納氣,癥見喘咳短氣、腰痛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
肉桂溫腎祛寒,納氣平喘;
當(dāng)歸養(yǎng)血補(bǔ)肝,并 “主咳逆上氣”,與肉桂配伍以治腎陽不足、下元虛寒之本。
定喘湯(《攝生眾妙方》)
【組成藥物】白果 麻黃 蘇子 款冬花 杏仁 法半夏 甘草 炙桑白皮 炒黃芩
【功用】 宣肺降氣,祛痰平喘。
【主治證候】 風(fēng)寒外束,痰熱內(nèi)蘊(yùn)證。哮喘咳嗽,痰多氣急,痰稠色黃,惡寒發(fā)熱,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配伍意義】
方中以麻黃宣肺散寒平喘,白果斂肺定喘祛痰共為君藥,二藥相配,散收并用,既可加強(qiáng)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黃耗散肺氣。
氣機(jī)上逆證 證候辨識(shí)
肺氣上逆:咳喘,痰多
※ 痰涎壅盛,腰疼腳弱,呼多吸少,肢體浮腫 ---蘇子降氣湯
※ 痰稠色黃,或有惡寒發(fā)熱,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定喘湯
小半夏湯(《金匱要略》)
【組成藥物】 半夏 生姜
【功用】化痰 散飲,和胃降逆。
【主治證候】 痰飲嘔吐。嘔吐痰涎,口不渴,或干嘔呃逆,食谷不下,小便自利,舌苔白滑。
旋覆代赭湯(《傷寒論》)
【組成藥物】旋覆花 代赭石 生姜 半夏 人參 炙甘草 大棗
【功用】 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證候】 胃虛痰阻氣逆證。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或反胃嘔吐,噯氣,呃逆,舌苔白膩,脈緩而滑。
【配伍意義】
赭石性寒質(zhì)重,屬 “去性存用”的用法。
旋覆花、代赭石用量比例為 3:1
生姜用量最大。
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
【組成藥物】 橘皮 竹茹 大棗 生姜 甘草 人參
【功用】 降逆止嘔,益氣清熱。
【主治證候】 胃虛有熱,氣逆不降證。呃逆或干嘔,舌嫩紅,脈虛數(shù)者。
丁香柿蒂湯(《癥因脈治》)
【組成藥物】丁香 柿蒂 人參 生姜
【功用】 溫中益氣,降逆止呃。
【主治證候】 胃氣虛寒證。呃逆不已,胸痞脈遲。
氣機(jī)上逆證 證候辨識(shí)
胃氣上逆:嘔吐、呃逆、噯氣
※ 心下痞硬,舌苔白滑,脈弦而虛 ---旋覆代赭湯
※ 嘔吐痰涎,谷不得下,舌苔白滑 ---小半夏湯
※ 舌嫩紅,脈虛數(shù) ---橘皮竹茹湯
※ 胸痞,舌淡苔白脈遲 ---丁香柿蒂湯
考試簡(jiǎn)介 報(bào)名條件 報(bào)名方式 報(bào)名時(shí)間 考試時(shí)間 考試科目 考試題型 合格標(biāo)準(zhǔn) 考試機(jī)構(gòu) 證書注冊(cè) 技能考試 考試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