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病理脈象
一、常見脈象
(一)浮脈
1.脈象特征: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有余,按之不足。
2.臨床意義:主表證。瘦人見浮脈、夏秋季節(jié)脈偏浮,不屬病脈。
3.相類脈
(1)散脈
脈象特征:浮大無根、節(jié)律不齊。
臨床意義:元氣耗散,臟腑精氣欲絕。
(2)芤脈
脈象特征: 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臨床意義:多見于失血、傷陰。
(3)革脈
脈象特征:浮而博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
臨床意義:主亡血、失精、半產(chǎn)、漏下。
(二)沉脈
1.脈象特征:輕取不應(yīng),重按始得,舉之不足,按之有余。
2臨床意義:主里證。此外肥胖者、冬季脈亦偏沉。
此外,兩手六部脈象能沉細,但無病候,為六陰脈,屬正常脈象。
3.相類脈
(1)伏脈
脈象待征:重按推筋著骨始得。
臨床意義:主邪閉、厥病和痛極。
(2)牢脈
脈象特征:沉而實大弦長。
臨床意義: 陰寒內(nèi)盛、疝氣癥瘕之實證。
(三)遲脈
1.脈象特征:脈動一息不足四至(一分鐘不滿60次)。
2.臨床意義:主寒證,亦見于邪熱結(jié)聚之里實熱證。
3.相類脈
緩脈
脈象特征:緩脈的特征有二,一是脈來和緩、一息四至,屬常脈。二是指脈勢縱緩、緩怠無力,屬病脈。
臨床意義:正常之緩脈,見于正常人,是脈有胃氣的表現(xiàn)。病理之緩脈,主脾胃虛弱,也主濕病。
(四)數(shù)脈
1.脈象特征:脈來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滿七至(約每分鐘脈跳90-130次)。
2.臨床意義:主熱證、里虛證。此外,兒童脈較數(shù),屬正常脈。
3.相類脈
疾脈
脈象特征:脈跳一息七八至(140-160)。
臨床意義:主陽極陰竭,元氣欲脫。
(五)虛脈
1.脈象特征:舉之無力,按之空豁,應(yīng)指松軟。是一切無力脈的總稱。
1. 臨床意義:主虛證。多為氣血兩虛。
(六)實脈
1.脈象特征:脈來充盛, 舉按皆有力。為一切有力脈的總稱。
2.臨床意義:主實證。
若兩手六部脈均實大,而無病候,為六陽脈,此屬正常脈。
(七)洪脈
1.脈象特征:浮大有力、來盛去衰,如波濤洶涌。
2.臨床意義:主陽明氣分熱盛。此外,正常人夏季脈較洪。
3.相類脈
(1)大脈
脈象特征:脈體寬大,無洶涌之勢。大脈的特征與洪脈相似,常洪大并稱,但大脈無來盛去衰之感。
臨床意義:多見于健康人,或病進。
(2)長脈
脈象特征:脈動應(yīng)指范圍較長,兩端超過寸、關(guān)、尺。
臨床意義:主陽證、實證、熱證;亦見于正常人,示氣血充盛。
(八)細脈
1.脈象特征:脈細如線、應(yīng)指明顯。
2. 臨床意義:主氣血兩虛,亦主濕病。
3.相類脈
(1) 濡脈
脈象特征:浮而細軟。
臨床意義:主虛、濕困。
(2)弱脈
脈象特征:極軟而沉細。
臨床意義:主陽氣虛衰,或氣血俱衰。
(3)微脈
脈象特征:極細極軟、按之欲絕、若有若無。
臨床意義:主氣血大虛,陽氣衰微。
(4)短脈
脈象特征:脈動應(yīng)指范圍較短,不足本位,只出現(xiàn)在寸部或關(guān)部,尺脈常不顯。
臨床意義:主氣病,包括氣郁、氣虛。
(九)滑脈
1.脈象特征: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應(yīng)指圓滑。
2.臨床意義:主痰飲、食滯、實熱證;亦見于青年人及婦人妊娠。
3.相類脈
動脈
脈象特征:滑數(shù)有力,搏動部位短小,脈形如豆,多見于關(guān)部。
臨床意義:主驚恐、疼痛。
(十)澀脈
1.脈象特征:往來艱澀不暢,脈力不勻,如輕刀刮竹。
2.臨床意義:主氣滯血瘀、痰食內(nèi)停、精傷血少。
(十一)弦脈
1.脈象特征:端直而長,如按琴弦。弦脈主要是脈緊張度增高,故應(yīng)指挺直而勁急感。
2.臨床意義:主肝膽病、主痛、主痰飲。亦見于老年人,或春季。
3.相類脈
緊脈
脈象特征:脈來繃急,如牽繩轉(zhuǎn)索,按之左右彈指。
臨床意義:主實寒證、主痛、主宿食。
(十二) 結(jié)脈
1.脈象特征:緩而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即脈率緩慢而有不規(guī)則的歇止。
2.臨床意義:主陰盛氣結(jié)、寒痰血瘀。也見于氣血虛弱 。
1. 相似脈
(1)促脈
脈象特征:數(shù)而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脈率快或快慢不定而有不規(guī)則的歇止。
臨床意義:主陽盛實熱、氣血痰食停滯;亦見于臟氣衰敗。
(2)代脈
脈象特征:脈來時一止,止有定數(shù),良久方還。即脈有規(guī)律的歇止,歇止的時間較長。
臨床意義:主臟氣衰微、疼痛、驚恐、跌仆損傷
二、脈象鑒別
(一)比類脈
1.脈位類
(1)浮脈類的比較: 浮脈輕取即得;芤脈浮大中空;濡脈浮而細軟;洪脈浮大有力;革脈浮而弦,按之中空;散脈浮而散亂無根。
(2)沉脈類的比較: 沉脈重按始得;伏脈更深于沉,緊貼于骨;牢脈沉而弦大;弱脈沉而細軟。
2.脈率類
(1)數(shù)脈類比較:數(shù)脈一息五至以上;疾脈一息七至以上;促脈數(shù)而時止;動脈滑數(shù)而短。
(2)遲脈類比較:遲脈一息三至;緩脈一息四至;結(jié)脈緩而時一止。
3.脈寬度類
(1)寬大脈類比較:大脈脈體寬大;洪脈浮大有力,來盛去衰;實脈脈大有力,浮沉皆然;乳脈浮大中空;牢脈沉而弦大。
(2)細脈類比較:細脈脈細如線,應(yīng)指明顯;微脈極細極軟,若有若無;濡脈浮而細軟;弱脈沉細而軟。
4.脈長度類
(1)長脈類比較:長脈脈動應(yīng)指超逾三部;弦脈端直以長,如按琴弦;此外牢、洪、實脈亦有長脈的特征。
(2)短脈類比較:短脈脈動應(yīng)指不及三部。
5.脈力度類
(1)虛脈類比較:虛脈搏指無力或按之無根;濡脈浮細無力;弱脈沉細無力;微脈極細而無力,應(yīng)指模糊;散脈浮散無根;芤脈浮大中空;革脈浮弦中空。
(2)實脈類比較: 實脈三部舉按長大有力;洪脈浮大有力,來盛去衰;長脈脈長超逾三部,脈力遜于洪、實;弦脈 端直以長,應(yīng)指緊張感,脈力不及洪、實。
6.脈流利度類
(1)流利脈比較: 滑脈往來流利,如盤走珠;動脈短而滑數(shù)。
(2)不流利脈比較:澀脈脈勢艱難,往來不利;結(jié)、代脈緩而不利,脈有歇止。
7.脈緊張度類
(1)緊張度脈比較:弦脈如按琴弦;緊脈緊張度比弦脈更高;革脈浮弦而中空;牢脈沉弦實大。
(2)低緊張度脈比較:濡、弱、微、散、緩脈共同點是軟而無力,不同點參考脈力類。
8.脈均勻度類
脈律不勻脈比較: 結(jié)脈緩而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代脈脈來時止,止有定數(shù);促脈數(shù)而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散脈浮而無根,散亂無序;澀脈往來艱澀,三五不勻。
(二)對舉(略)
三、相兼脈
1.相兼脈的含義:由二種或二種以上單因素脈同時出現(xiàn),復(fù)合構(gòu)成的脈象,又稱復(fù)合脈。
2.常見相兼脈的主病規(guī)律:相兼脈的主病,往往是各種脈象的主病之和。
浮緊脈:主表寒證、風(fēng)寒痹疼痛。
浮緩脈:主太陽中風(fēng)證。
浮數(shù)脈:主表熱證。
浮滑脈:主表證夾痰。
沉遲脈:主里寒證。
沉弦脈:主肝郁氣滯,水飲內(nèi)停。
沉細數(shù)脈:主陰虛內(nèi)熱或血虛。
沉澀脈:主血瘀,常見于陽虛而寒凝血瘀者。
沉緩脈:主脾腎陽虛,水濕停留諸證。
弦緊脈:主寒主痛,常見于寒凝肝脈、肝郁氣滯、兩脅作痛。
弦數(shù)脈:主肝郁化火;肝膽濕熱或肝陽上亢。
弦滑數(shù)脈:主肝火夾痰、肝膽濕熱、肝陽上亢、痰火內(nèi)蘊。
弦細脈:主肝腎陰虛、血虛肝郁、肝郁脾虛。
滑數(shù)脈:主痰熱、濕熱、食積內(nèi)熱。
四、真臟脈
1.真臟脈的特征: 無胃、無神、無根之脈。又稱敗脈、絕脈、死脈、十怪脈。
2.臨床意義:病邪深重、元氣衰竭、胃氣亡敗、病情危重。
五、診婦人、小兒脈
(一)診婦人脈
1.月經(jīng)脈:左關(guān)尺脈忽大于右手,是月經(jīng)將至。尺脈細澀,多是月經(jīng)不利。尺脈虛細澀者,多為精血虧少的虛閉;遲脈弦澀者,多為氣滯血瘀的實閉。脈弦滑者,多為痰濕阻于胞宮。
2.妊娠脈:突然停經(jīng)而見脈來滑數(shù)沖和;少陰脈(神門及尺部)脈動加強。
3.臨產(chǎn)脈:尺脈急轉(zhuǎn)如切繩轉(zhuǎn)珠;中指頂節(jié)兩旁脈搏跳動明顯。
(二)診小兒脈
1.方法
2.小兒正常脈象的特點
3.小兒病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