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望 診
第一節(jié) 全身望診
一、望神
(一)望神的原理和意義
神與精、氣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精氣是神的物質(zhì)基礎(chǔ),而神是精氣的外在表現(xiàn),三者盛則同盛,衰則同衰。所以,觀察病人神的旺衰,可以了解其精氣的盛衰,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yù)后。故《內(nèi)經(jīng)》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神的具體表現(xiàn)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的體現(xiàn),具體反映于人體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識、言語、體態(tài)等方面,而望診的重點又在于觀察兩目。
(三)神氣的分類及判斷
神的表現(xiàn)可分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四種。
1. 得神:又稱有神。
得神的表現(xiàn):目光靈活明亮,精彩內(nèi)含,面色榮潤含蓄,神情自然,肌肉未削,動作自如,神識清楚,言語清晰等。
得神的意義:提示正氣充足,精氣充盛,機體功能正常,為健康的表現(xiàn)。雖病而正氣未傷,精氣未衰,病輕。
2. 少神:又稱神氣不足。
少神的表現(xiàn):面色暗淡少華,精神不振,機體倦怠,動作遲緩,思維遲鈍,聲低少語。
少神的意義:提示正氣不足,精氣輕度損傷,機體功能較弱。多見于輕病或恢復(fù)期病人,也可見于體弱者。
3. 失神:又稱無神。
失神的表現(xiàn):面色晦暗暴露,精神萎靡,表情呆滯,肌肉已脫,體態(tài)異常,意識朦朧,語聲斷續(xù),甚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線。
失神的意義:臟腑精氣虛衰,病情較重。
4. 假神:是危重病人出現(xiàn)一些精神暫時好轉(zhuǎn)的虛假現(xiàn)象。
假神的表現(xiàn):目似有光,但眼珠呆滯;原是面色晦暗,忽然泛紅如妝;原是精神衰頹,突然精神一時振作;原是神昏,突然煩躁不安;病人本來不欲飲食,突然能食;原是聲微懶言,突然聲高多語。
假神的意義:提示臟腑精氣極度衰竭,正氣將脫,陰不斂陽,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決,屬病危。古人比作“回光反照”、“殘燈復(fù)明”。
假神與重病好轉(zhuǎn)的區(qū)別:假神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突然出現(xiàn)和迅速消失兩個方面 。所謂“突然出現(xiàn)”,是指精神“好轉(zhuǎn)”與危重的病情不符。如病人本來精神萎靡或神昏,突然神識清醒,欲見親人;病人本來面色晦暗,突然兩顴泛紅如妝;病人本來不欲飲食,突然能食。所謂“迅速消失”,是指假神是暫時的,會在短時間內(nèi)消失,出現(xiàn)假神的病人也多在短時間內(nèi)死亡。
重病好轉(zhuǎn),是病人由重而輕,由失神向得神轉(zhuǎn)變。其好轉(zhuǎn)不是突然的,而是逐漸的,如食量漸增,精神漸佳,面色漸潤等。其中任何一項好轉(zhuǎn),都與整個病情相一致。這與假神的突然出現(xiàn),“好轉(zhuǎn)”與整體狀況不統(tǒng)一,且為時短暫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二、望色
(一)望色的原理
1.面部的血脈豐富,為臟腑氣血之所榮。故《內(nèi)經(jīng)》說:“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luò),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所以望面色就可以診察臟腑氣血的盛衰。
2.面部與臟腑相關(guān),臟腑的生理病理可以反映在面色。故通過望面色就可以了解內(nèi)臟的病變。所以,望色主要望面色。
(二) 色與澤的意義
望面色主要觀察面部的顏色和光澤。
1.面部的顏色屬血、屬陰?梢苑从逞旱氖⑺ズ瓦\行情況。在病理上,可以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質(zhì)和不同臟腑的病變。如“青黑為痛”,指疾病的性質(zhì);“青為肝”、“黑為腎”,指疾病的部位。
2.面部的光澤屬氣、屬陽。是臟腑精氣外榮的表現(xiàn)?煞从撑K腑精氣的盛衰,對判斷病情的輕重及預(yù)后有重要的意義。凡面色榮潤光澤者,為臟腑精氣不衰,屬病輕或無病;凡面色晦暗枯槁者,為臟腑精氣已衰,主病重。
(三) 常色與病色
1.常色
常色的特點:明潤、含蓄。顯示人體精充神旺、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功能正常。
主色:是人體生來就有的基本面色,屬個體素質(zhì),其面色、膚色一生基本不變,故稱為主色。中國人的正常面色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
客色:人的膚色,特別是面色,隨季節(jié)、晝夜、氣候等的不同,而也有相應(yīng)的正常變化,此種變化叫客色。
2.病色
病色的特點:晦暗、暴露。一般而言,新病、輕病、陽證面色鮮明顯露但尚有光澤,而久病、陰證則面色暴露與晦暗并見。
善色:即面色光明潤澤。見于病者,說明雖病而臟腑精未衰,胃氣尚能上榮于面,稱為“氣至”。屬新病、輕病、陽證,易于治療,預(yù)后較好,故稱善色。
惡色:即面色枯槁晦暗。說明臟腑精氣已衰,胃氣不能上榮于面,稱為“氣不至”。屬久病、重病、陰證,不易治療,預(yù)后較差,故稱惡色。
(四) 五色主病
1.白色:主虛證、寒證、失血。多由氣虛血少,或陽衰寒盛,氣血不能上充于面部脈絡(luò)所致。
面色淡白無華,唇舌色淡者多屬血虛證或失血證。
面色白光 白者,多屬陽虛證;若白光白虛浮,則多屬陽虛水泛。
面色蒼白者,多屬陽氣暴脫或陰寒內(nèi)盛。
2.黃色:主脾虛、濕證。病人面色發(fā)黃,多由脾虛機體失養(yǎng),或濕邪內(nèi)蘊、脾失運化所致。
面色萎黃者,屬脾胃氣虛。是因脾胃虛衰,水谷精微生成不足,機體失養(yǎng),面色淡黃無華而呈萎黃。
面黃虛浮者,屬脾虛濕蘊。
面目一身俱黃者,為黃疸。其中面黃鮮明如橘皮色者屬陽黃,乃濕熱為患;面黃晦暗如煙熏者,屬陰黃,乃寒濕為患。
3.赤色:主熱證,亦見于戴陽證。
滿面通紅者,屬實熱證。
午后兩顴潮紅者,屬陰虛證。
久病重病面色蒼白,卻時而泛紅如妝、游移不定者,屬戴陽證。
4.青色:主寒證、疼痛、氣滯、血瘀、驚風(fēng)。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屬寒盛、痛劇。
面色與口唇青紫者,多屬心氣、心陽虛衰,血行瘀阻,或肺氣閉塞,呼吸不利所致。
面色青黃,又稱蒼黃,可見于肝郁脾虛的病人。
小兒眉間、鼻柱、唇周發(fā)青者,多屬驚風(fēng)。
5.黑色: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劇痛。
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屬腎陽虛。
面黑干焦者,多屬腎陰虛。
眼眶周圍發(fā)黑者,多屬腎虛水飲或寒濕帶下。
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者,多屬血瘀日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