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一、基本整理模式
二、人時的計算:
1、人時的計算方法:常用的是人年(person year)
★有三種方式:
(1)以個人為單位計算暴露人年(精確法):即每個人的年數(shù)加起來;
(2)用近似法計算暴露年齡
(3)用壽命表法計算人年:
★公式:Lx=Ix+ 1/2(Nx-Dx-Wx)
Ix+1=Ix+Nx-Dx-Wx
式中Lx為X時間內的暴露人年數(shù),Ix為X時間開始時的觀察人數(shù),Nx為X時間內進入隊列的人數(shù),Dx為X時間內出現(xiàn)重點結局的人數(shù),Wx為X時間內失訪的人數(shù)。
三、率的計算:
(一)常用指標:累積發(fā)病率(CI)、發(fā)病密度(ID)、標化率、標化死亡比、標化比例、死亡比
★★1、累積發(fā)病率 (cumulative incidence)
變化范圍:0~1
適用條件:樣本大 人口穩(wěn)定 整齊的資料 報告時必須注明時間長短
★★2、發(fā)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變化范圍:0~∞
適用條件:觀察時間長 人口不穩(wěn)定 存在失訪 資料很整齊
★★3、標準化:
標化死亡比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SMR)
變化范圍:0~∞
適用條件:結局事件的發(fā)生率低 不宜直接計算率時
SMR的意義:被研究人群發(fā)生(死于)某病的危險性是標準人群的多少倍
SMR=1 研究人群某病發(fā)病(死亡)危險=標準人群
SMR>1 研究人群某病發(fā)病(死亡)危險>標準人 群,是標準人群的SMR倍
SMR<1 研究人群某病發(fā)病(死亡)危險<標準人群
(二)顯著性檢驗:
由于隊列研究多為抽樣研究,當發(fā)現(xiàn)兩組率有差別時,首先要考慮抽樣誤差的可能性,需要進行統(tǒng)計學顯著性檢驗。
U檢驗、直接概率法、二項分布檢驗、泊松分布檢驗、C2檢驗、計分檢驗
四、效應的估計:
流行病學的主要效應測量指標是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與歸因危險度(attributable risk,AR),即暴露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危險度比和危險度差。
1、 ★相對危險度(RR):
★★★★意義:
表明暴露組發(fā)病或死亡的危險是對照組的多少倍。
RR值↑,暴露的效應↑,暴露與結局關聯(lián)強度↑;
RR=1時,說明暴露因素與疾病之間無聯(lián)系;
RR>1時,說明存在“正”的暴露與疾病聯(lián)系,暴露因素是一種危險因素,或有害因素;
RR<1時,說明存在“負”的暴露與疾病聯(lián)系,暴露因素是一種保護性因素,或有益因素。
2、 ★歸因危險度(AR):
意義:
AR值↑,暴露因素消除后所減少的疾病數(shù)量↑。
3、 ★歸因危險度百分比(AR%):
是指暴露人群中的發(fā)病或死亡歸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或死亡的百分比。
2、 ★人群歸因危險度(PAR)
PAR = It-I0
It:總人群率 Io:非暴露組率
意義:總人群發(fā)病率中歸因于暴露的部分。
PAR值↑,暴露因素消除后所減少的疾病數(shù)量↑。
5、劑量反應關系分析:
以最低暴露水平組為對照,計算各暴露水平的RR和危險度差(RD)
必要時,應對率的變化作率的趨勢性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