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型】
1.毫針的粗細、長短規(guī)格是指哪部分( )
A 針尖 B 針身 C 針根 D 柄 E 針尾
**2.1.5寸毫針的長度是( )
A 15mm B 25mm C 40mm D 50mm E 65mm
**3.同時取頭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的腧穴應(yīng)選擇的體位是( )
A 仰臥位 B 側(cè)臥位 C 俯臥位 D 仰靠坐位 E 俯伏坐位
**4.同時取用面部、下腹部及足背部穴位,最適宜的體位是( )
A 仰臥位 B 側(cè)臥位 C 俯臥位 D 仰靠坐位 E 俯伏坐位
5.長針的進針應(yīng)選擇( )
A 指切進針法 B 夾持進針法 C 提捏進針法 D 舒張進針法 E 單手進針法
6.針刺皮膚松弛部位的腧穴,最適宜的進針方法是( )
A 指切進針法 B 夾持進針法 C 舒張進針法 D 提捏進針法 E 以上都不是
7. 印堂的進針法應(yīng)采用( )
A 指切進針 B 夾持進針 C 提捏進針 D 舒張進針 E 單手進針
**8.印堂的進針法應(yīng)采用( )
A 指切進針 B 夾持進針 C 提捏進針 D 舒張進針 E 單手進針
9.斜刺的角度是( )
A 15° B 30° C 45° D 60° E 75°
10.臨床不宜深刺的有( )
A 體壯 B 病位深 C 里證 D 陰證 E 虛證
11.以下屬于行針基本手法的是( )
A 爪甲法 B 彈法 C 捻轉(zhuǎn)法 D 提捏法 E 震顫法
12.以下屬于行針輔助手法的是( )
A 爪甲法 B 彈法 C 捻轉(zhuǎn)法 D 提捏法 E提插法
13. 醫(yī)生用手指沿經(jīng)脈循行路線,在腧穴的上下部輕輕地按揉的方法稱為( )
A 循法 B 彈法 C 搖法 D 刮法 E 震顫法
14.醫(yī)生以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輕微震動的方法稱為( )
A 循法 B 彈法 C 搖法 D 刮法 E 震顫法
15.醫(yī)生以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和捻轉(zhuǎn),使針體輕微震動的方法稱為( )
A 循法 B 彈法 C 搖法 D 刮法 E 震顫法
**16. 使刺激量較小的方法有( )
A 平刺 B 深刺 C 提插幅度大于0.5cm D 捻轉(zhuǎn)角度大于180° E 提插捻轉(zhuǎn)的頻率90次/min以上
**17.使刺激量較大的方法有( )
A 直刺 B 淺刺 C 提插幅度小于0.3cm D 捻轉(zhuǎn)角度小于90° E 提插捻轉(zhuǎn)的頻率60次/min以下
**18.對于針刺后遲遲不能得氣者,為促使其得氣,應(yīng)采取的方法是( )
A 候氣 B 催氣 C 溫針 D 加灸 E 以上都是
19.捻轉(zhuǎn)補瀉法中的補法是( )
A 捻轉(zhuǎn)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 B 捻轉(zhuǎn)角度小,用力輕,頻率快 C 捻轉(zhuǎn)角度小,用力重,頻率快 D 捻轉(zhuǎn)角度大,用力輕,頻率快 E 捻轉(zhuǎn)角度大,用力重,頻率慢
20.提插補瀉法中的瀉法是( )
A 重插輕提,幅度大,頻率快 B 重插輕提,幅度大,頻率慢 C 重提輕插,幅度大,頻率快 D 重提輕插,幅度小,頻率快 E 重提輕插,幅度小,頻率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