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暑解表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香薷 白扁豆 厚樸 酒
【功用】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主治】陰暑。惡寒發(fā)熱,頭重身痛,無汗,腹痛吐瀉,胸脘痞悶,舌苔白膩,脈浮。
【配伍意義】
方中香薷辛溫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濕,具有祛在表之寒濕之功,是夏月解表之要藥,為君藥。厚樸辛香溫燥,行氣化濕而解胸悶,去苔膩,為臣藥。白扁豆甘平,健脾和中,兼能滲濕消暑,為佐藥。入酒少許為使,溫散以助藥力。諸藥合用,共奏祛暑解表,化濕和中之效。
祛暑利濕
六一散(《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組成】滑石 甘草
【功用】清暑利濕。
【主治】暑濕證。身熱煩渴,小便不利,或泄瀉。
祛暑益氣
清暑益氣湯(《溫?zé)峤?jīng)緯》)
【組成】西洋參 石斛 麥冬 黃連 竹葉 荷梗 知母 甘草 粳米 西瓜翠衣
【功用】清暑益氣,養(yǎng)陰生津。
【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身熱汗多,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shù)。
【配伍意義】
方中西瓜翠衣清熱解暑;西洋參益氣生津,養(yǎng)陰清熱,共為君藥。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熱解暑;石斛、麥冬助西洋參養(yǎng)陰生津,共為臣藥。黃連苦寒瀉火,助清熱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質(zhì)潤,瀉火滋陰;竹葉甘淡,清熱除煩,共為佐藥。甘草、粳米益胃和中,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暑益氣,養(yǎng)陰生津之效。
暑熱證證候辨識
暑熱:身熱、心煩,舌紅,脈數(shù)
※ 惡寒發(fā)熱,無汗,腹痛吐瀉,舌苔白膩,脈浮(無數(shù)象) ---香薷散
※ 小便不利 ---六一散
※ 汗多,體倦少氣,脈虛數(shù) ---清暑益氣湯
查看更多試題內(nèi)容請點擊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