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劑
燥濕和胃
平胃散(《簡要濟眾方》)
【組成藥物】蒼術(shù) 厚樸 陳橘皮 炙甘草 生姜 大棗
【功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證候】濕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配伍意義】方中蒼術(shù)為君藥,燥濕健脾,使?jié)耢疃⑦\有權(quán),脾健則濕邪得化。臣以厚樸,行氣除滿,且可化濕,厚樸與蒼術(shù)相伍,行氣燥濕運脾,佐以陳皮理氣和胃,燥濕醒脾。甘草為使,調(diào)和諸藥,且能益氣健脾和中。煎加生姜、大棗,生姜溫散水濕且和胃降逆;大棗補脾益氣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棗合用調(diào)和脾胃。諸藥配伍共奏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效。
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藥物】藿香 白芷 紫蘇 厚樸 半夏曲 茯苓 白術(shù) 大腹皮陳皮 桔梗 甘草 (生姜 大棗)
【功用】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證候】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惡寒發(fā)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
【配伍意義】方中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濕,辟穢和中,升清降濁,為君藥。風寒襲表以白芷、紫蘇既助藿香解表散寒,又助藿香芳香化濕;半夏曲醒脾燥濕;厚樸行氣化濕,共為臣藥。氣能化濕,以陳皮行氣燥濕和胃,桔梗宣利肺氣,大腹皮行氣利濕;脾主化濕,以白術(shù)健脾燥濕;濕從下去,以茯苓滲濕健脾,共為佐藥。生姜、大棗、甘草健脾和胃,調(diào)和諸藥,為佐使藥。諸藥配伍,以奏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效。
【配伍特點】表里同治,以治里為主。
【運用】
辨證要點 臨床應(yīng)用以惡寒發(fā)熱,上吐下瀉,舌苔白膩為辨證要點。
加減變化 若表邪偏重,寒熱無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兼氣滯脘腹脹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氣止痛。
使用注意 本方重在化濕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較弱,故服后宜溫覆以助解表。濕熱霍亂之吐瀉,則非本方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