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qū)蟲劑
烏梅丸(《傷寒論》)
【組成藥物】烏梅 細辛 干姜 黃連 當歸 炮附子 蜀椒 桂枝 人參 黃柏 蜜
【功用】溫臟安蛔。
【主治證候】臟寒蛔厥證。脘腹陣痛,煩悶嘔吐,時發(fā)時止,得食則吐,甚則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瀉久痢。
【配伍意義】
烏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靜則痛止,為君藥。
蜀椒、細辛,藥性辛溫,辛可伏蛔,溫可祛寒,為臣藥。
黃連、黃柏味苦能下蛔,性寒兼能清上熱;干姜、桂枝、附子溫臟以祛下寒,為佐藥。
人參、當歸補養(yǎng)氣血,合桂枝以養(yǎng)血通脈,為佐藥。
本方所治久瀉久痢,實屬脾胃虛寒,腸滑失禁,氣血不足而濕熱積滯未去之寒熱虛實錯雜證候。
【配伍特點】酸苦辛并進,使蛔蟲“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寒熱并用,邪正兼顧。
【運用】
辨證要點 臨床應(yīng)用以腹痛時作,煩悶嘔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為辨證要點。
加減變化 本方以安蛔為主,殺蟲之力較弱,臨床運用時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檳榔等以增強驅(qū)蟲作用。若熱重者,可去附子、干姜;寒重者,可減黃連、黃柏;口苦,心下疼熱甚者,重用烏梅、黃連,并加川楝子、白芍;無虛者,可去人參、當歸;嘔吐者,可加吳茱萸、半夏;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黃、檳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