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各地
資訊
當(dāng)前位置:考試網(wǎng) >> 執(zhí)業(yè)醫(yī)師 >>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 >> 復(fù)習(xí)指導(dǎo) >> 2020年中醫(yī)助理醫(yī)師方劑學(xué)復(fù)習(xí)資料:和解劑

2020年中醫(yī)助理醫(yī)師方劑學(xué)復(fù)習(xí)資料:和解劑

來源:考試網(wǎng)   2019-11-21   【

  和解劑

  概述(適用范圍)

  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傷寒論》)

  【組成藥物】柴胡 黃芩 半夏 生姜 人參 炙甘草 大棗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證候】

  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脈弦。

  熱入血室證。婦人中風(fēng),經(jīng)水適斷,寒熱發(fā)作有時。

  黃疸、瘧疾,以及內(nèi)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配伍意義】

  方中柴胡疏透半表半里之邪為君;黃芩清泄半表半里之熱為臣,合而清透并用,和解少陽。

  半夏、生姜散結(jié)和胃,降逆止嘔。

  【配伍特點】

  和解少陽為主,兼補胃氣;祛邪為主,兼顧正氣。

  【運用】

  辨證要點 臨床應(yīng)用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

  加減變化 若胸中煩而不嘔,為熱聚于胸,去半夏、人參,加瓜蔞清熱理氣寬胸;渴者,是熱傷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腹中痛,是肝氣乘脾,宜去黃芩,加芍藥柔肝緩急止痛;脅下痞硬,是氣滯痰郁,去大棗,加牡蠣軟堅散結(jié);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氣凌心,宜去黃芩,加茯苓利水寧心;不渴,外有微熱,是表邪仍在,宜去人參,加桂枝解表;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飲,宜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溫肺止咳。

  使用注意 方中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對陰虛血少者禁用。

  蒿芩清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藥物】青蒿 黃芩 竹茹 半夏 茯苓 枳殼 陳皮 碧玉散

  【功用】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證候】少陽濕熱證。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黏,甚則干嘔呃逆,胸脅脹疼,小便黃少,舌紅苔白膩,間現(xiàn)雜色,脈數(shù)而右滑左弦者。

  【配伍意義】

  方中以苦寒芳香之青蒿,清透少陽邪熱;以苦寒之黃芩,清泄膽熱,并能燥濕;兩藥相合,既可內(nèi)清少陽濕熱,又能透邪外出,共為君藥。竹茹善清膽胃之熱,化痰止嘔;枳殼下氣寬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陳皮理氣化痰,寬胸暢膈,四藥相伍,使熱清濕化痰除,共為臣藥。赤茯苓、碧玉散清熱利濕,導(dǎo)邪從小便而去,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則膽熱清,痰濕化,氣機(jī)暢,胃氣和,諸證得解。

  少陽證證候辨識

  邪在少陽:往來寒熱,脈弦

  ※ 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湯

  ※ 寒輕熱重,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苔白膩,脈右滑左弦---蒿芩清膽湯

糾錯評論責(zé)編:jianghongying
考試題庫
熱點推薦»
  • 模擬試題
  • 歷年真題
  • 考試題庫
丘北县| 视频| 习水县| 新竹县| 丹凤县| 大渡口区| 石渠县| 筠连县| 灌南县| 九台市| 阿克| 平顶山市| 石台县| 收藏| 阜宁县| 蕲春县| 浮梁县| 榆林市| 永安市| 砚山县| 和硕县| 浦江县| 镇江市| 平远县| 阳谷县| 日照市| 饶阳县| 福泉市| 太和县| 辉南县| 北川| 龙游县| 武定县| 徐汇区| 香港| 吴旗县| 息烽县| 阜城县| 炎陵县| 洱源县| 柯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