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劑
補氣
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藥物】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炙甘草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證候】脾胃氣虛證。面色萎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配伍意義】
方中以甘溫之人參為君,益氣補虛,健脾養(yǎng)胃,脾氣健旺則運化復(fù)常,氣血化生充足。脾胃虛弱,運化乏力,易致濕濁內(nèi)阻,故以苦溫之白術(shù)為臣,健脾燥濕。白術(shù)與人參配伍,益氣健脾之功顯著。佐以甘淡之茯苓,健脾滲濕。茯苓、白術(shù)相配,健脾祛濕之功增強,并能順應(yīng)脾喜燥惡濕的生理特性。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四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參苓白術(shù)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蓮子肉 山藥 薏苡仁 白扁豆 人參 炒甘草 白術(shù) 茯苓 砂仁 桔梗 大棗
【功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主治】脾虛濕盛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配伍意義】
桔梗,開宣肺氣,通調(diào)水道,以利滲濕;又作舟楫之用,載藥上行,以收“培土生金”(補脾益肺)之效。
補中益氣湯(《內(nèi)外傷辨惑淪》)
【組成】黃芪 人參 白術(shù) 當(dāng)歸 橘皮 炙甘草 升麻 柴胡(無茯苓)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
(1)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2)氣虛發(fā)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配伍意義】
升麻、柴胡輕清升散,協(xié)助諸益氣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以助升陽舉陷之功。
【配伍特點】
補氣為主,升提為輔,補中寓升;甘溫益氣為主,略佐行氣,補中兼行,補而不滯。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補氣升陽,甘溫除熱的代表方。臨床應(yīng)用以體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脈虛軟無力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頭痛者,加蔓荊子、川芎、藁本、細辛以疏風(fēng)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麥冬以斂肺止咳;兼氣滯者,加木香、枳殼以理氣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虛人感冒,加蘇葉少許以增辛散之力。
(3)使用注意 陰虛發(fā)熱及內(nèi)熱熾盛者忌用。
生脈散(《醫(yī)學(xué)啟源》)
【組成】人參 麥冬 五味子
【功用】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治】
(1)溫?zé)帷⑹顭,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渴,舌干紅少苔,脈虛數(shù)。
(2)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干咳少痰,短氣自汗,口干舌燥,脈虛細。
【配伍意義】
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益肺生津,是為君藥。麥門冬養(yǎng)陰清熱,潤肺生津,與人參配伍,氣陰雙補,用以為臣。五味子斂肺止汗,生津止渴,為佐藥。三藥合用,一補一潤一斂,共奏益氣養(yǎng)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之效。
玉屏風(fēng)散(《醫(yī)方類聚》)
【組成】炙黃芪 防風(fēng) 白術(shù)(大棗一枚)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汗出惡風(fēng),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fēng)邪。
氣虛證證候辨識
氣虛:倦怠乏力,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脈虛弱
※ ---四君子湯
※ 泄瀉,苔白膩,脈虛緩 ---參苓白術(shù)散
※ 臟器脫垂;發(fā)熱,脈虛大無力 ---補中益氣湯
※ 汗出惡風(fēng),易感風(fēng)邪 ---玉屏風(fēng)散
※ 汗多神疲,舌干紅少苔,脈虛數(shù) ---生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