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劑 量
要點 影響中藥劑量的因素
1.藥物性質(zhì)與劑量的關(guān)系
2.劑型、配伍與劑量的關(guān)系
3.年齡、體質(zhì)、病情與劑量的關(guān)系
4.季節(jié)變化與劑量的關(guān)系
一般中藥常用內(nèi)服劑量為5~10g,部分常用量,較大劑量為15~30g,新鮮藥物常用量為30~60g。
用 法
煎煮方法
先煎: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難溶于水的金石、礦物、介殼類藥物,應(yīng)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鐘,再下其他藥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龍骨、牡蠣。此外,附子、烏頭等毒副作用較強的藥物,宜先煎45~60分鐘后再下它藥,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藥。
后下:主要指一些氣味芳香的藥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揮發(fā)而降低藥效,須在其他藥物煎沸5~10分鐘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此外,有些藥物雖不屬芳香藥,但久煎也能破壞其有效成分,如鉤藤、大黃、番瀉葉等,亦屬后下之列。
包煎:主要指那些黏性強、粉末狀及帶有絨毛的藥物,宜先用紗布袋裝好,再與其他藥物同煎,以防止藥液混濁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鍋底加熱時引起焦化或煳化。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車前子、蒲黃、灶心土等。
另煎:又稱另燉,主要是指某些貴重藥材,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應(yīng)單獨另煎即另燉2~3小時。如人參、西洋參、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溶化:又稱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膠類藥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藥物,為避免入煎粘鍋或黏附其他藥物影響煎煮,可單用水或黃酒將此類藥加熱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藥液沖服,也可將此類藥放入其他藥物煎好的藥液中加熱烊化后服用,如阿膠、鹿角膠、飴糖等。
泡服:又叫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壞藥效的藥物,可以用少量開水或復(fù)方中其他藥物滾燙的煎出液趁熱浸泡,加蓋悶潤,減少揮發(fā),半小時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紅花、番瀉葉、胖大海等。
沖服:主要指某些貴重藥,用量較輕,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細末制成散劑,用溫開水或復(fù)方其他藥物煎液沖服,如麝香、牛黃等;某些藥物,根據(jù)病情需要,為提高藥效,也常研成散劑沖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某些藥物高溫容易破壞藥效或有效成分難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劑沖服,如雷丸、鶴草芽。此外,還有一些液體藥物,如竹瀝汁、姜汁、藕汁、荸薺汁、鮮地黃汁等,也須沖服。
煎湯代水
一般規(guī)律:多見于易混濁、難服用、質(zhì)輕用量多,體積大、吸水量多的藥物,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藥物。如灶心土、玉米須、絲瓜絡(luò)、金錢草等。
服藥時間
湯劑一般每日1劑,煎2次分服,兩次間隔時間為4~6小時。
一般來講,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暈、頭痛、目疾、咽痛等宜飯后服;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腎等臟疾患,則宜飯前服。
某些對胃腸有刺激性的藥物宜飯后服;補益藥多滋膩礙胃,宜空腹服;治瘧藥宜在瘧疾發(fā)作前的兩小時服用;安神藥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時服;急性病、嘔吐、驚厥及石淋、咽喉病須煎湯代茶飲者,均可不定時服。
A型題:
蒲黃、旋覆花等藥入煎劑宜
A.包煎
B.后下
C.先煎
D.烊化
E.沖服
『正確答案』A
A型題:
宜飯后服用的藥是
A.峻下逐水藥
B.對胃腸有刺激性的藥
C.驅(qū)蟲藥
D.安神藥
E.截瘧藥
『正確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