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配伍
目的:照顧到復(fù)雜病情,又增進了療效,擴大治療范圍,減少了毒副作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序例》將各種藥物的配伍關(guān)系歸納為“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
單行
就是單用一味藥來治療某種病情單一的疾病。對于病情比較單純的病證,往往選擇一種針對性較強的藥物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如獨參湯;清金散;馬齒莧治療痢疾;夏枯草膏消癭瘤;益母草膏調(diào)經(jīng)止痛等。
相須
就是兩種功效類似的藥物配合應(yīng)用,可以增強原有藥物的功效。如麻黃配桂枝,能增強發(fā)汗解表、祛風散寒的作用;附子、干姜配合應(yīng)用,以增強溫陽守中,回陽救逆的功效;它構(gòu)成了復(fù)方用藥的配伍核心,是中藥配伍應(yīng)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相使
就是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兩藥合用,輔藥可以提高主藥的功效。如黃芪配茯苓治脾虛水腫;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菊花清肝瀉火,兼能益陰明目,可以增強枸杞的補虛明目的作用。相使配伍藥不必同類。一主一輔,相輔相成。輔藥能提高主藥的療效,即是相使的配伍。
相畏 就是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甘遂畏大棗。
相殺 就是一種藥物能夠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
可見相畏和相殺沒有質(zhì)的區(qū)別,是從自身的毒副作用受到對方的抑制和自身能消除對方毒副作用的不同角度提出來的配伍方法,也就是同一配伍關(guān)系的兩種不同提法。
相惡
就是一種藥物能破壞另一種藥物的功效。如人參惡萊菔子,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生姜惡黃芩,黃芩能削弱生姜的溫胃止嘔的作用。
相反
就是兩種藥物同用能產(chǎn)生劇烈的毒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貝母反烏頭等,詳見用藥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若干藥物。
用藥時怎樣對待各種配伍關(guān)系
相須和相使能增強功效,為臨床常用配伍。
相畏和相殺能減輕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
相惡屬消弱或抵消功效,避免使用。
相反能產(chǎn)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屬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