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論治
內治
肝郁痰凝證
證候:多見于青壯年婦女。乳房腫塊隨喜怒消長,伴有胸悶脅脹,善郁易怒,失眠多夢,心煩口苦。苔薄黃,脈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結。
方藥:逍遙蔞貝散加減。
沖任失調證
證候:多見于中年婦女。乳房腫塊月經前加重,經后緩減。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經失調,量少色淡,或閉經。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調攝沖任
方藥:二仙湯合四物湯加減。
外治
中藥局部外敷于乳房腫塊外,多為輔助療法,如用陽和解凝膏摻黑退消或桂麝散蓋貼;或以生白附子或鮮蟾蜍皮外敷,或用大黃粉以醋調敷。若對外用藥過敏者,應忌用之。
細目 乳 核
要點 乳核的特點與臨床表現
特點 乳核是發(fā)生在乳房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相當于西醫(yī)的乳腺纖維腺瘤。其特點是好發(fā)于20~25歲青年婦女,乳中結核,形如丸卵,邊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動。歷代文獻將本病歸屬“乳癖”、“乳痞"、“乳中結核”的范疇。
臨床表現 多發(fā)于20~25歲女性,其次是15~20歲和25~30歲。
腫塊常單個發(fā)生,也可見多個在單側或雙側乳房內同時或先后出現。形狀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大多在0.5~5cm之間,邊界清楚,質地堅實,表面光滑,按之有硬橡皮球之彈性,活動度大,觸診常有滑脫感。腫塊一般無疼痛感,少數可有輕微脹痛,但與月經無關。一般生長緩慢,妊娠期可迅速增大,應排除惡變可能。
要點 乳核的辨證論治
單發(fā)纖維腺瘤以手術切除為宜,多發(fā)或復發(fā)性纖維腺瘤可試用中藥治療。
辨證論治
內治
肝氣郁結證
證候:腫塊較小,發(fā)展緩慢,不紅不熱,不覺疼痛,推之可移,伴胸悶嘆息。舌質正常,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結。
方藥:逍遙散加減。
血瘀痰凝證
證候:腫塊較大,堅硬木實,重墜不適,伴胸悶牽痛,煩悶急躁,或月經不調、痛經等。舌質暗紅,苔薄膩,脈弦滑或弦細。
治法:疏肝活血,化痰散結。
方藥:逍遙散合桃紅四物湯加山慈菇、海藻。月經不調兼以調攝沖任。
外治 陽和解凝膏摻黑退消外貼,7天換藥1次。
細目 乳 巖
要點 乳巖的發(fā)病情況與特點
其特點是乳房部出現無痛、無熱、皮色不變而質地堅硬的腫塊,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頭溢血,晚期潰爛,凹如泛蓮。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無生育史或無哺乳史的婦女;月經過早來潮或絕經期愈晚的婦女;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婦女,發(fā)病率相對較高。男性乳腺癌較少發(fā)生。
要點 乳巖的臨床表現
可分為一般類型乳腺癌及特殊類型乳腺癌。發(fā)病年齡一般在40~60歲,絕經期婦女發(fā)病率相對較高。
一般類型乳腺癌
常為乳房內無痛腫塊,邊界不清,質地堅硬,表面不光滑,不易推動,常與皮膚黏連,出現病灶中心酒窩征,個別可伴乳頭溢液。
后期隨著癌腫逐漸增大,產生不同程度疼痛,皮膚可呈橘皮樣水腫、變色;病變周圍可出現散在的小腫塊,狀如堆栗;乳頭內縮或抬高,偶可見到皮膚潰瘍。晚期,乳房腫塊潰爛,瘡口邊緣不整齊,中央凹陷似巖穴,有時外翻似菜花,時滲紫紅血水,惡臭難聞。癌腫轉移至腋下及鎖骨上時,可觸及散在、數目少、質硬無痛的腫物,以后漸大,互相粘連,融合成團,繼而出現形體消瘦,面色蒼白,憔悴等惡病質貌。
特殊類型乳腺癌
炎性癌 臨床少見,多發(fā)于青年婦女,半數發(fā)生在妊娠或哺乳期。起病急驟,乳房迅速增大,皮膚水腫、充血,發(fā)紅或紫紅色、發(fā)熱;但沒有明顯的腫塊可捫查到。轉移甚廣,對側乳房往往不久即被侵及。并很早出現腋窩部、鎖骨上淋巴結腫大。本病惡性程度極高,病程短促,常于一年內死亡。
濕疹樣癌 發(fā)病率約占女性乳腺癌的0.7%~3%。臨床表現像慢性濕瘡,乳頭和乳暈的皮膚發(fā)紅,輕度糜爛,有漿液滲出因而潮濕,有時覆蓋著黃褐色的鱗屑狀痂皮。病變的皮膚甚硬,與周圍分界清楚。多數患者感到奇癢,或有輕微灼痛。中期,數年后病變蔓延到乳暈以外皮膚,色紫而硬,乳頭凹陷。后期,潰后易于出血,乳頭蝕落,瘡口凹陷,邊緣堅硬,乳房內也可出現堅硬的腫塊。
要點 乳巖的辨證分型治療
早期診斷是乳巖治療的關鍵。
肝郁痰凝證
證候: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悶脅脹,或伴經前乳房作脹或少腹作脹。乳房部腫塊皮色不變,質硬而邊界不清。苔薄,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結。
方藥:神效瓜蔞散合開郁散加減。
沖任失調證
證候:經事紊亂,素有經前期乳房脹痛。或婚后從未生育,或有多次流產史。乳房結塊堅硬。舌淡,苔薄,脈弦細。
治法:調攝沖任,理氣散結。
方藥:二仙湯合開郁散加減。
正虛毒熾證
證候:乳房腫塊擴大,潰后愈堅,滲流血水,不痛或劇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蒼白,飲食少進,心悸失眠。舌紫或有瘀斑,苔黃,脈弱無力。
治法:調補氣血,清熱解毒。
方藥:八珍湯加減。酌加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石見穿、露蜂房等清熱解毒之品。
氣血兩虧證 2008 2011
證候:多見于癌腫晚期或手術、放化療后,患者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或(白光)白,頭暈目眩,神倦乏力,少氣懶言,術后切口皮瓣壞死糜爛,時流滲液,皮膚灰白,腐肉色暗不鮮。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補益氣血,寧心安神。
方藥:人參養(yǎng)榮湯加味。
脾虛胃弱證
證候:手術或放化療后,食欲不振,神疲肢軟,惡心欲嘔,肢腫怠倦。
治法:健脾和胃。
方藥:參苓白術散或理中湯加減。
除以上幾種常見類型外,還可見到放化療后胃陰虛、口腔糜爛,牙齦出血等癥者,治宜清養(yǎng)胃陰,方用益胃湯加減。
要點 乳巖與乳癖、乳核的鑒別
乳癖 好發(fā)于30~45歲女性。月經期乳房疼痛、脹大。有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狀或片塊狀腫塊,邊界不清,質地柔韌,常為雙側性。腫塊和皮膚不黏連。
乳核 多見于20~30歲的女性,腫塊多發(fā)生于一側,形如丸卵,表面堅實光滑,邊界清楚,活動度好,可推移。病程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