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單元 內(nèi)科病證的針灸治療
細目一 頭痛
要點一 頭痛的辨證要點
頭痛常與外感風邪以及情志、飲食、體虛久病等因素有關(guān)。各種外邪或內(nèi)傷因素導致頭部經(jīng)絡功能失常,氣血失調(diào),頭部脈絡不通或腦竅失養(yǎng)均可導致頭痛的發(fā)生。
根據(jù)疼痛部位進行經(jīng)絡辨證:枕部痛或下連于項者為太陽頭痛;額痛或兼眉棱、鼻根部痛者為陽明頭痛;兩側(cè)頭部疼痛者為少陽頭痛;巔頂痛或連于目系者為厥陰頭痛。
本病又可以分為外感頭痛和內(nèi)傷頭痛:
1.外感頭痛
主癥 頭痛較急,痛無休止,外感表證明顯。
若頭痛連及項背,兼惡風畏寒,苔薄白,脈浮緊者為風寒頭痛;頭痛而脹,兼發(fā)熱,苔黃,脈浮數(shù)者為風熱頭痛;頭痛如裹,兼肢體困重,苔白膩,脈濡者為風濕頭痛。
2.內(nèi)傷頭痛
主癥 頭痛反復發(fā)作,時輕時重,常伴頭暈,遇勞或情志刺激而發(fā)作、加重。
若頭脹痛、跳痛、掣痛或兩側(cè)、巔頂作痛,兼心煩易怒、口苦、脈弦者為肝陽上亢頭痛;頭痛昏蒙,兼胸悶脘脹,苔白膩,脈滑者為痰濁頭痛;頭痛遷延日久,或頭部有外傷史,痛處固定不移,舌紫暗,脈細澀者為瘀血頭痛;頭空痛、昏痛,兼神疲無力,面色不華,舌淡苔白,脈細弱者為血虛頭痛。
要點二 頭痛的治法
調(diào)和氣血,通絡止痛。根據(jù)頭痛部位循經(jīng)取穴和取阿是穴為主。
要點三 頭痛的處方
主穴 百會 太陽 風池 阿是穴 合谷
配穴 太陽頭痛配天柱、后溪、昆侖;陽明頭痛配印堂、內(nèi)庭;少陽頭痛配率谷、外關(guān)、足臨泣;厥陰頭痛配四神聰、太沖、內(nèi)關(guān)。風寒頭痛配風門、列缺;風熱頭痛配曲池、大椎;風濕頭痛配頭維、陰陵泉;肝陽上亢頭痛配太溪、太沖;痰濁頭痛配中脘、豐隆;瘀血頭痛配血海、膈俞;血虛頭痛配脾俞、足三里。
要點四 頭痛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虛補實瀉法。寒證加灸;瘀血頭痛可在阿是穴點刺出血。頭痛劇烈者,阿是穴可采用強刺激和久留針。
細目二 中風
要點一 中風的辨證要點
1.中經(jīng)絡
主癥 意識清楚,半身不遂,口角?斜,語言不利。
兼見面紅目赤,眩暈頭痛,口苦,舌紅或絳,苔黃,脈弦有力者為肝陽暴亢;兼肢體麻木或手足拘急,頭暈目眩,苔膩,脈弦滑者為風痰阻絡;兼口黏痰多,腹脹便秘,舌紅,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大者為痰熱腑實;兼肢體軟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氣短乏力,舌暗,苔白膩,脈細澀者為氣虛血瘀;兼肢體麻木,手足拘攣,眩暈耳鳴,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為陰虛風動。
2.中臟腑
主癥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嗜睡,兼見半身不遂,口角?斜。
若見神昏,牙關(guān)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肢體強痙,大小便閉者為閉證;昏聵無知,日合口開,四肢癱軟,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遺,脈微細欲絕者為脫證。
要點二 中風的治法
1.中經(jīng)絡 疏通經(jīng)絡,醒腦調(diào)神。取督脈、手厥陰及足太陰經(jīng)穴為主。
2.中臟腑 閉證:平肝息風,醒腦開竅。取督脈、手厥陰和十二井穴為主。脫證:回陽固脫。以任脈經(jīng)穴為主。
要點三 中風的處方
1.中經(jīng)絡
主穴 水溝 內(nèi)關(guān) 三陰交 極泉 尺澤 委中
配穴 肝陽暴亢配太沖、太溪;風痰阻絡配豐隆、合谷;痰熱腑實配曲池、內(nèi)庭、豐隆;氣虛血瘀配氣海、血海、足三里;陰虛風動配太溪、風池。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配環(huán)跳、足三里、風市、陽陵泉、懸鐘、太沖。病側(cè)肢體屈曲拘攣者,肘部配曲澤、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足內(nèi)翻配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口角?斜配地倉、頰車、合谷、太沖;語言謇澀配廉泉、通里、啞門;吞咽困難配廉泉、金津、玉液。
2.中臟腑
(1)閉證 水溝 十二井 太沖 豐隆 勞官
(2)脫證 關(guān)元 神闕
要點四 中風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水溝向上方斜刺,用雀啄法,以眼球濕潤為度;內(nèi)關(guān)用瀉法;三陰交用補法;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經(jīng)上取穴,避開動脈,直刺進針,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脹感和抽動感為度;尺澤、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體有抽動感。
十二井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太沖、豐隆、勞宮用瀉法;神闕用隔鹽灸,關(guān)元用大艾炷灸,至四肢轉(zhuǎn)溫為止。
細目三 眩暈
要點一 眩暈的辨證要點
主癥 頭暈目眩、視物旋轉(zhuǎn)。輕者如坐車船,飄搖不定,閉目少頃即可復常;重者兩眼昏花繚亂,視物不明,旋搖不止,難以站立,昏昏欲倒,甚則跌仆。
兼見面紅目赤,目脹耳鳴,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者為肝陽上亢;兼頭重如裹,視物旋轉(zhuǎn),舌淡,苔白膩,脈弦滑者為痰濕中阻;兼目眩,面白或萎黃,神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脈弱者為氣血兩虛;眩暈久作不已,兼少寐健忘,耳鳴,腰酸膝軟,舌紅,脈弦細者為腎精不足。
要點二 眩暈的治法
1.實證 平肝潛陽,化痰定眩。取足少陽、足厥陰經(jīng)穴及督脈穴為主。
2.虛證 益氣養(yǎng)血,填精定眩。以督脈穴和相應背俞穴為主。
要點三 眩暈的處方
1.實證
主穴 百會 風池 太沖 內(nèi)關(guān)
配穴 肝陽上亢配行間、俠溪、太溪;痰濕中阻配頭維、中脘、豐隆。
2.虛證
主穴 百會 風池 肝俞 腎俞 足三里
配穴 氣血兩虛配氣海、脾俞、胃俞;腎精不足配太溪、懸鐘、三陰交。
要點四 眩暈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實證毫針用瀉法,虛證百會、風池用平補平瀉法,余穴用補法,可灸。
2.其他治療
三棱針法 取印堂、太陽、頭維、百會等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數(shù)滴。適用于眩暈實證者。
細目四 面癱
要點一 面癱的辨證要點
主癥 以口眼?斜為特點。通常急性發(fā)作,常在睡眠醒來時發(fā)現(xiàn)一側(cè)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cè),病側(cè)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后疼痛,還可出現(xiàn)患側(cè)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狀。部分患者病程遷延日久,可因癱瘓肌肉出現(xiàn)攣縮,口角反牽向患側(cè),甚則出現(xiàn)面肌痙攣,形成“倒錯”現(xiàn)象。
若發(fā)病初期,面部有受涼史,舌淡,苔薄白,脈浮緊者為風寒外襲;發(fā)病初期,繼發(fā)于風熱感冒或其他頭面部炎癥性、病毒性疾病,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者為風熱侵襲;恢復期或病程較長者,兼見肢體困倦無力,舌淡,苔白,脈沉細者為氣血不足。
要點二 面癱的治法
祛風通絡,疏調(diào)經(jīng)筋。取局部穴、手足陽明經(jīng)穴為主。
要點三 面癱的處方
主穴 攢竹 陽白 四白 顴髎 頰車 地倉 合谷 太沖
配穴 風寒外襲配風池、風府;風熱侵襲配外關(guān)、關(guān)沖;氣血不足配足三里、氣海。眼瞼閉合不全配魚腰、絲竹空、申脈;鼻唇溝變淺配迎香;人中溝歪斜配水溝;頦唇溝歪斜配承漿;乳突部疼痛配翳風;舌麻、味覺減退配廉泉。
要點四 面癱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面部腧穴均行平補平瀉法,恢復期可加灸法。發(fā)病初期,面部腧穴手法不宜過重,針刺不宜過深,肢體遠端腧穴行瀉法且手法宜重;恢復期,足三里行補法,合谷、太沖行平補平瀉法。
2.其他治療
(1)電針法 取太陽、陽白、地倉、頰車。斷續(xù)波,刺激10~20分鐘,強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見跳動而能耐受為度。適用于面癱中、后期。
(2)刺絡拔罐法 取陽白、顴髎、地倉、頰車。用皮膚針叩刺或三棱針點刺出血后加拔火罐。適用于恢復期。
細目五 不寐
要點一 不寐的辨證要點
主癥 經(jīng)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徹夜難眠。兼多夢易醒,心悸健忘,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者為心脾兩虛;心煩不寐,或時寐時醒,手足心熱,顴紅潮熱,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為心腎不交;夜寐多夢,易驚善恐,舌淡,苔薄,脈弦細者為心膽氣虛;難以入睡,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者為肝火擾神;眠而不安,胸悶脘痞,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為脾胃不和。
要點二 不寐的治法
舒腦寧心,安神利眠。取督脈、手少陰穴為主。
要點三 不寐的處方
主穴 百會 安眠 神門 三陰交 照海 申脈
配穴 心脾兩虛配心俞、脾俞;心腎不交配太溪、腎俞;心膽氣虛配心俞、膽俞;肝火擾神配行間、俠溪;脾胃不和配足三里、內(nèi)關(guān)。噩夢多配厲兌、隱白;頭暈配風池、懸鐘。
要點四 不寐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平補平瀉,照海用補法,申脈用瀉法。配穴則虛補實瀉,心膽氣虛者可配合灸法。
2.其他治療
拔罐法 自項至腰部沿足太陽膀胱經(jīng)來回走罐,以潮紅為度。
細目六 感冒
要點一 感冒的辨證要點
主癥 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咳嗽,頭痛,周身酸楚不適。
若惡寒重,發(fā)熱輕或不發(fā)熱,無汗,噴嚏,苔薄白,脈浮緊者為風寒感冒;微惡風寒,發(fā)熱重,濁涕,痰稠或黃,咽喉腫痛,苔薄黃,脈浮數(shù)者為風熱感冒;夾濕則頭重如裹,胸悶納呆;夾暑則汗出不解,心煩口渴。
要點二 感冒的治法
祛風解表。取手太陰、手陽明經(jīng)穴及督脈穴為主。
要點三 感冒的處方
主穴 列缺 合谷 風池 大椎 太陽
配穴 風寒感冒配風門、肺俞;風熱感冒配曲池、尺澤;夾濕配陰陵泉;夾暑配委中。體虛感冒配足三里;咽喉疼痛配少商、商陽。
要點四 感冒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主穴以毫針瀉法,風寒感冒可加灸法,風熱感冒大椎可行刺絡拔罐法;配穴中足三里用補法,尺澤、委中、少商、商陽可點刺出血。
2.其他治療
拔罐法 取大椎、風門、肺俞、身柱,拔罐后留罐15分鐘,或用閃罐法。適用于風寒感冒。
細目七 哮喘
要點一 哮喘的辨證要點
1.實證
主癥 病程短,或當發(fā)作期,哮喘聲高氣粗,呼吸深長有余,呼出為快,體質(zhì)較強,脈象有力。
若喉中哮鳴如水雞聲,痰多,色白,稀薄或多泡沫,伴風寒表證,苔薄白,脈浮緊者為風寒外襲;喉中痰鳴如吼,胸高氣粗,痰色黃或白,黏著稠厚,伴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為痰熱阻肺。
2.虛證
主癥 病程長,反復發(fā)作或當緩解期,哮喘聲低氣怯,氣息短促,深吸為快,體質(zhì)虛弱,脈弱無力。
若喘促氣短,動則加劇,喉中痰鳴,痰稀,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脈細弱者為肺氣虛;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喘甚,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者為腎氣虛。
要點二 哮喘的治法
1.實證 祛邪肅肺,化痰平喘。取手太陰經(jīng)穴及相應背俞穴為主。
2.虛證 補益肺腎,止哮平喘。取相應背俞穴及手太陰、足少陰經(jīng)穴為主。
要點三 哮喘的處方
1.實證
主穴 列缺 尺澤 肺俞 中府 定喘
配穴 風寒外襲配風門、合谷;痰熱阻肺配豐隆、曲池;喘甚者配天突。
2.虛證
主穴 肺俞 膏肓 腎俞 太淵 太溪 足三里 定喘
配穴 肺氣虛配氣海;腎氣虛配關(guān)元。
要點四 哮喘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常規(guī)刺,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風寒及肺腎氣虛者可酌加灸或拔罐法。
細目八 胃痛
要點一 胃痛的辨證要點
主癥 實證病勢較急,痛勢較劇,痛處拒按,食后痛增;虛證病勢較緩,痛勢較輕,痛處喜按,空腹痛甚。
若見胃痛暴作,惡寒喜暖,口不渴,或喜熱飲,舌淡苔薄白,脈弦緊者為寒邪客胃;胃脘脹滿疼痛,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氣后痛減,苔厚膩,脈滑者為飲食傷胃;胃脘脹痛,痛連兩脅,每因情志因素而誘發(fā)或加重,噯氣泛酸,喜太息,苔薄白,脈弦者為肝氣犯胃;胃痛如刺,痛有定處,或有嘔血便黑,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澀者為瘀血停胃;胃脘隱痛喜暖,泛吐清水,神疲肢倦,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者為脾胃虛寒;胃脘灼熱隱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者為胃陰不足。
要點二 胃痛的治法
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下合穴為主。
要點三 胃痛的處方
主穴 中脘 足三里 內(nèi)關(guān)
配穴 寒邪客胃配胃俞;飲食傷胃配梁門、下脘;肝氣犯胃配期門、太沖;瘀血停胃配膈俞、三陰交;脾胃虛寒配關(guān)元、脾俞、胃俞;胃陰不足配胃俞、三陰交、內(nèi)庭。
要點四 胃痛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根據(jù)虛實證候進行相應毫針補瀉,寒邪客胃、脾胃虛寒者宜加用灸法。疼痛發(fā)作時可適當加強刺激,持續(xù)運針1~3分鐘,中脘等局部穴以捻轉(zhuǎn)為主,中等刺激。
細目九 嘔吐
要點一 嘔吐的辨證要點
主癥 實證一般發(fā)病急,嘔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虛證病程較長,發(fā)病較緩,時作時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若嘔吐清水或稀涎,食久乃吐,舌淡,苔薄白,脈遲者為寒邪客胃;嘔吐酸苦熱臭,食入即吐,舌紅,苔薄黃,脈數(shù)者為熱邪內(nèi)蘊;因暴飲暴食而嘔吐酸腐,脘腹脹滿,噯氣厭食,苔厚膩,脈滑實者為飲食停滯;嘔吐多因情志不暢而發(fā)作,暖氣吞酸,胸脅脹滿,脈弦者為肝氣犯胃;嘔吐清水痰涎,脘痞納呆,頭眩心悸,苔白膩,脈滑者為痰飲內(nèi)停;飲食稍有不慎即發(fā)嘔吐,時作時止,面色無華,少氣懶言,納呆便溏,舌淡苔薄,脈弱者為脾胃虛寒。
要點二 嘔吐的治法
和胃理氣,降逆止嘔。取胃的募穴及足陽明、手厥陰經(jīng)穴為主。
要點三 嘔吐的處方
主穴 中脘 足三里 內(nèi)關(guān)
配穴 寒邪客胃配上脘、胃俞;熱邪內(nèi)蘊配合谷、金津、玉液;飲食停滯配梁門、天樞;肝氣犯胃配期門、太沖;痰飲內(nèi)停配豐隆、公孫;脾胃虛寒配脾俞、胃俞。
要點四 嘔吐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主穴毫針平補平瀉法。寒氣客胃或脾胃虛寒者宜配合灸法,熱邪內(nèi)蘊者金津、玉液點刺出血。
細目十 便秘
要點一 便秘的辨證要點
主癥 大便秘結(jié)不通,排便艱澀難解。
若見大便干結(jié),腹脹腹痛,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紅,苗黃燥,脈滑數(shù)者為熱秘;欲便不得,或便而不爽,腹中脹痛,胸脅痞滿,舌苔薄膩,脈弦者為氣秘;大便艱澀,腹部拘急冷痛,畏寒喜暖,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遲者為冷秘;雖確便意,但排出不暢,便質(zhì)不干硬,臨廁努掙乏力.舌淡苔薄,脈細弱者為虛秘。
要點二 便秘的治法
理腸通便。取大腸的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為主。
要點三 便秘的處方
主穴 天樞 大腸腧 上巨虛 支溝
配穴 熱秘配合谷、曲池;氣秘配太沖、中脘;冷秘配神闕、關(guān)元;虛秘配足三里、脾俞、氣海,兼陰傷津虧者加照海、太溪。
要點四 便秘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實瀉虛補。冷秘、虛秘宜托配合灸法。
細目十一 腰痛
要點一 腰痛的辨證要點
腰痛的病位在腰部,腰為腎之府,腎經(jīng)貫脊屬腎,膀胱經(jīng)夾脊絡腎,督脈并于脊里,故本病與腎及足太陽膀胱經(jīng)、督脈等關(guān)系密切。感受外邪、趺仆損傷、年老體衰、勞欲太過等因素導致腰部經(jīng)絡氣血阻滯,或經(jīng)絡失于溫煦、濡養(yǎng),均可致腰痛。本病有虛證、實證、虛實夾雜之證。
根據(jù)疼痛部位進行經(jīng)絡辯證:疼痛在腰脊中部者為督脈病證,疼痛在腰脊兩側(cè)者為足太陽經(jīng)證。
腰冷痛重著,或拘攣不可俯仰,有明顯腰部受寒史者為寒濕腰痛;腰部刺痛,痛有定處,腰部有明顯損傷或陳傷史者為淤血腰痛;腰痛起病緩慢,隱隱作痛,反復發(fā)作者為腎虛腰痛。
要點二 腰痛的治法
通經(jīng)止痛。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陽經(jīng)穴為主。
要點三 腰痛的處方
主穴 大腸俞 阿是穴 委中
配穴 督脈病證配后溪;足太陽經(jīng)證配申脈。寒濕腰痛配命門、腰陽關(guān);瘀血腰痛配膈俞、次髎;腎虛腰痛配腎俞、太溪。腰椎病變配腰夾脊。
要點四 腰痛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虛補實瀉法。寒濕腰痛或腎虛腰痛加灸法;瘀血腰痛阿是穴用剌絡拔罐;痛勢較急者委中點刺放血。
2.其他治療
刺絡拔罐法 取阿是穴。用于瘀血腰痛或寒濕腰痛。
細目十二 痹證
要點一 痹證的辨證要點
主癥 關(guān)節(jié)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痛無定處,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浮者為行痹;疼痛劇烈,痛有定處,遇寒痛劇,苔薄白,脈弦緊者為痛痹;疼痛重著,或腫脹麻術(shù),苔白膩,脈濡緩者為著痹;紅腫熱痛,舌紅,苔黃燥,脈滑數(shù)者為熱痹。
要點二 痹證的治法
通絡止痛。以局部穴位為主,配合循經(jīng)取穴及辨證選穴。
要點三 痹證的處方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經(jīng)穴
配穴 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腎俞、關(guān)元;著痹配陰陵泉、足三里;熱痹配大椎、曲池。另可根據(jù)疼痛的部位循經(jīng)配穴。
要點四 痹證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痛痹、著痹者加灸法。大椎、曲池可點刺放血,局部腧穴可加拔罐法。
2.其他治療
拔罐法 取阿是穴,行閃罐法拔至皮膚潮紅;或用留罐法,每次留罐10分鐘,隔日治療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