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單元 足少陰腎經、腧穴
要點一 經脈循行
足少陰腎經,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行舟骨粗隆下,經內踝的后方,向下進入足跟中,沿小腿內側上行,經腘窩內側,沿大腿內側后緣上行,貫脊柱,屬于腎,絡于膀胱(有穴通路還出于前,從橫骨穴處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線旁0.5寸,胸部前正中線旁2寸,止于鎖骨下緣俞府穴處)。其直行支脈,從腎臟向上經過肝、膈,進入肺臟,沿著喉嚨,夾舌根旁;另一支脈,從肺分出,聯(lián)絡心,流注于胸中。
要點二 主治概要
1.頭和五官病 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等。
2.婦科病,前陰病 月經不調,遺精,陽痿,小便頻數(shù)等。
3.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下肢厥冷,內踝腫痛等。
要點三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點
1.涌泉(KI1)井穴
【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時足心最凹陷中。約當足底第2、3趾蹼緣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凹陷中。
【主治】①昏厥、中暑、小兒驚風、癲狂癇、頭痛、頭暈、目眩、失眠等急癥及神志病證;②咯血、咽喉腫痛、喉痹、失音等肺系病證;③大便難,小便不利;④奔豚氣;⑤足心熱。
2.太溪(KI3)原穴;輸穴
【定位】在踝區(qū),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①頭痛、目眩、失眠、健忘、遺精、陽痿等腎虛證;②咽喉腫痛、齒痛、耳鳴、耳聾等陰虛性五官病證;③咳嗽、氣喘、咯血、胸痛等肺系疾患;④消渴,小便頻數(shù),便秘;⑤月經不調;⑥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
3.照海(KI6)八脈交會穴(通陰蹺脈)
【定位】在踝區(qū),內踝尖下1寸,內踝下緣邊際凹陷中。
【主治】①癲癇、失眠等精神、神志病證;②咽喉干痛、目赤腫痛等五官熱性病證;③月經不調、痛經、帶下、陰挺,陰癢等婦科病證;④小便頻數(shù),癃閉。
4.復溜(XI7)經穴
【定位】在小腿內側,太溪穴上2寸,當跟腱的前緣。
【主治】①水腫、腹脹、腹瀉等胃腸病證;②水腫、汗證(盜汗、無汗或多汗)等津液輸布失調病證 ;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