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各地
資訊
當(dāng)前位置:考試網(wǎng) >> 執(zhí)業(yè)醫(yī)師 >>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 >> 復(fù)習(xí)指導(dǎo) >> 2018年中醫(yī)助理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考點:脾胃病證

2018年中醫(yī)助理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考點:脾胃病證_第2頁

來源:考試網(wǎng)   2018-04-09   【
胃痛(誤會)

  1寒邪客胃--良附丸

  寒門出身的張良駙馬

  2肝氣犯胃--柴胡疏肝散

  (搞得)將軍生氣,因為剛才疏遠(yuǎn)了將軍

  3濕熱中阻-清中湯

  失了清廉的忠臣,(很愧疚)

  胃痛

  4飲食傷胃--保和丸

  (請將軍)大吃大喝一頓, 表示和好

  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參飲

  (二人)在雪中,邊笑邊飲酒

  6胃陰虧耗-一貫煎+芍藥甘草湯

  應(yīng)許一起同甘共苦

  7脾胃虛寒--黃芪建中湯

  相互包涵,一起建功立業(yè)

  痞滿辨證論證

1飲食內(nèi)停

噯腐吞酸,惡心嘔吐,厭食,大便不調(diào),苔厚膩,脈弦滑

消食和胃行氣消痞

保和丸

2痰濕中阻

頭身困,胸嘔惡,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膩,脈沉。

除濕化痰理氣和中

二陳平胃湯

3濕熱阻胃

嘈雜不舒,口苦,口干不欲飲,納少,舌黃膩,脈滑數(shù)。

清熱化濕
和胃消痞

連樸飲

4肝胃不和

胸脅脹滿,喜太息,噯氣,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脈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柴胡疏肝散

5脾胃虛弱

喜溫喜按,納差,乏力,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xì)弱。

補氣健脾升清降濁

補中益氣湯

6胃陰不足

嘈雜,饑不欲食,口燥咽干,便秘,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養(yǎng)陰益胃
調(diào)中消痞

益胃

  嘔吐、噎膈、呃逆

 

嘔吐

噎膈

呃逆

主癥

嘔:有聲無物
吐:有物無聲

吞咽食物哽噎不順,飲食難下,或納而復(fù)出

喉間呃呃有聲不能自控

病位

,與肝脾密切相關(guān)

食道,之所主,與肝脾腎有關(guān)

膈,關(guān)鍵在胃,與肝脾肺腎有關(guān)

病機

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津枯血燥,氣郁、痰阻、血瘀互結(jié)

胃失和降,膈間氣機不利,胃氣上逆

治則

和胃降逆

理氣開郁、化痰消瘀、滋陰養(yǎng)血潤燥

理氣和胃、降逆止呃

  例題

  A.胃失和降,逆氣動膈

  B.胃氣壅滯,氣逆于中

  C.肝氣犯胃,肝胃不和

  D.脾胃虛寒,胃中無火

  E.痰瘀互結(jié),食道狹窄

  1.噎膈的病機是(。

  

『正確答案』E

  2.呃逆的病機是(。

  

『正確答案』A(2005)

  嘔吐的辨證論證

1外邪犯胃

突然嘔吐,伴風(fēng)寒或風(fēng)濕表現(xiàn),舌苔白膩,脈濡緩。

疏邪解表
化濁和中

藿香正氣散

2食滯內(nèi)停

嘔吐物酸腐,脘腹滿,噯氣厭食,舌苔厚膩,脈滑實

消食化滯
和胃降逆

保和丸

3痰飲內(nèi)阻

清水痰涎,胸脘痞悶,頭眩心悸,舌苔白膩,脈。

溫中化飲
和胃降逆

小半夏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

4肝氣犯胃

吞酸,噯氣。胸脅脹痛,情志不遂加重。舌淡紅苔薄,脈弦。

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四七湯

5脾胃氣虛

食欲不振,食入難化,舌淡胖苔薄,脈細(xì)。

健脾益氣和胃降逆

香砂六君子

6脾胃陽虛

大便溏薄,四肢不溫,喜暖惡寒,舌苔白滑,脈象濡弱

溫中健脾
和胃降逆

理中丸

7胃陰不足

胃中嘈雜,似饑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脈細(xì)數(shù)。

滋養(yǎng)胃陰
降逆止嘔

麥門冬湯

  注意:

  1.嘔吐飲食停滯證與痰飲內(nèi)阻證鑒別

  例題

  1.患者嘔吐清水痰涎,脘悶不食,頭暈心悸,舌苔白膩,脈滑。其證候是:(。
  A.飲食停滯  B.痰飲內(nèi)阻
  C.氣滯痰阻  D.食積痰阻
  E.氣滯食積

  

『正確答案』B(2001,2002)

  噎嗝的辨證論治

  主癥:進食哽噎感,或吞咽困難,飲食難下。

1痰氣交阻

胸膈痞悶疼痛,隨情志變化,嘔吐痰涎,舌紅苔薄,脈弦滑。

開郁化痰潤燥降氣

啟膈散

2瘀血內(nèi)結(jié)

嘔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定不移,舌質(zhì)紫暗,脈細(xì)澀。

滋陰養(yǎng)血破血行瘀

通幽湯

3津虧熱結(jié)

心煩口干,胃脘灼熱,大便干結(jié),形體消瘦,舌質(zhì)光紅干裂少津,細(xì)數(shù)。

滋陰養(yǎng)血潤燥生津

沙參麥冬湯

4氣虛陽微

泛吐白沫,面浮足腫,形寒氣短,精神疲憊,舌質(zhì)淡苔白,脈細(xì)弱。

溫補脾腎

補氣運脾湯

  噎嗝

  1痰氣交阻--啟膈散

  (得了食道癌的)啟哥嘆氣

  2津虧熱結(jié)--沙參麥冬湯

  又熱又干,啥東西也吃不下

  3瘀血內(nèi)結(jié)--通幽湯

  通往幽門關(guān)的路又被積雪堵住了

  4氣虛陽微--補氣運脾湯

  再不補運些湯過來就要陽氣虛脫了

  呃逆的辨證論證

1胃中寒冷

胃脘不舒,得熱則減,受寒加重,喜熱飲,舌苔白潤,脈遲緩

溫中散寒降逆止呃

丁香散

2胃火上逆

口臭煩渴,喜冷飲,大便秘結(jié),苔黃燥,脈滑數(shù)

清胃泄熱降逆止呃

竹葉石膏湯

3氣機郁滯

隨情志變化,胸脅脹悶,噯氣,矢氣,苔薄白脈

順氣解郁和胃降逆

五磨飲子

4脾胃陽虛

泛吐清水,喜溫喜按,手足不溫,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xì)弱

溫補脾胃降逆止呃

理中丸

5胃陰不足

口干咽燥,大便干,舌紅苔少干,脈細(xì)數(shù)

養(yǎng)胃生津降逆止呃

益胃湯

  腹痛

  一、腹痛的概述

  概念略

  二、腹痛病因病機

  病機:不通則通、不榮則痛

  三、腹痛的鑒別診斷

  腹痛與胃痛:略

  四、腹痛辨證論證

1寒邪內(nèi)阻

拘急痛,遇寒痛甚,得溫痛減,形寒肢冷,舌淡苔膩,脈沉

散寒溫里
理氣止痛

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

2濕熱壅滯

灼痛拒按,煩渴引飲,潮熱汗出,小便短黃,舌黃膩,脈滑數(shù)

泄熱通腑
行氣導(dǎo)滯

大承氣湯

3飲食積滯

噯腐吞酸,厭食嘔惡,痛而欲瀉,瀉后痛減,舌苔厚膩,脈滑實。

消食導(dǎo)滯
理氣止痛

枳實導(dǎo)滯丸

4肝郁氣滯

脹痛,痛無定處,痛竄兩脅,隨情志變化,舌淡紅苔薄白,脈

疏肝解郁
理氣止痛

柴胡疏肝散

5瘀血內(nèi)停

刺痛,痛處固定,經(jīng)久不愈,舌質(zhì)紫黯,脈細(xì)澀。

活血化瘀
和絡(luò)止痛

少腹逐瘀湯

6中虛臟寒

隱痛,喜溫喜按,形寒肢冷,納差,便溏,舌淡苔薄,脈沉細(xì)

溫中補虛
緩急止痛

小建中湯

  泄瀉、痢疾、便秘

 

泄瀉

痢疾

便秘

主癥

大便次數(shù)多,糞質(zhì)稀

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凍

大便干結(jié)難下

病位

腸,屬脾

,與脾胃密切相關(guān)

病機

脾虛濕盛

邪滯于腸,氣血壅滯,腸化失司,腐敗化膿血

大腸傳導(dǎo)失司

病理因素

濕邪

濕熱疫毒

 

治則

運脾化濕

 

以通下為主

  泄瀉辨證論治

  主癥:排便次數(shù)增多或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

1寒濕內(nèi)盛

便質(zhì)清稀如水樣,或兼有外感寒濕之癥,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

芳香化濕
解表散寒

藿香正氣散

2濕熱傷中

腹痛,瀉下急迫,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清熱燥濕
分利止瀉

葛根芩連湯

3食滯腸胃

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垢膩,脈滑。

消食導(dǎo)滯
和中泄瀉

保和丸

4肝氣乘脾

腹痛,矢氣頻作,每因情志不遂而作,胸脅脹悶,舌淡紅,脈。

抑肝扶脾

痛瀉要方

5脾胃虛弱

遷延反復(fù),進食油膩則瀉,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xì)弱

健脾益氣
化濕止瀉

參苓白術(shù)散

6腎陽虛衰

五更瀉,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xì)。

溫腎健脾
固澀止瀉

四神丸

  例題

  1.患者泄瀉腹痛,瀉下急迫,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其治法是:( )
  A.消食導(dǎo)滯  B.泄熱導(dǎo)滯
  C.清熱利濕  D.清熱通腑
  E.消食通腑

  

『正確答案』C(2001)

  2.患者大便時溏時瀉,水谷不化,稍進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shù)增多食少,脘腹脹悶面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xì)弱,其治法是:( )
  A.健脾益氣   B.益胃升陽
  C.健脾益胃   D.健脾溫中
  E.溫補脾胃

  

『正確答案』A(2004)

  痢疾的治則:

  (1)熱痢清之,寒痢溫之,初痢實則通之,久痢虛則補之,寒熱交錯溫情并用,虛實夾雜攻補兼施。

  (2)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赤多重用血藥,白多重用氣藥。

  (3)忌過早補澀、峻下攻伐、分利小便。

  例題

  1.下列除哪項外均為痢疾的治法(。
  A.濕盛則分利
  B.初痢宜通
  C.久痢宜澀
  D.赤多重用血藥
  E.白多重用氣藥

  

『正確答案』A

  痢疾辨證論治

  主癥:大便次數(shù)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凍。

1濕熱痢

急性起病,發(fā)熱,下痢赤白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黃膩,脈滑數(shù)。

清腸化濕
調(diào)氣和血

芍藥湯

2疫毒痢

起病急驟,痢下鮮紫膿血,壯熱,頭痛煩躁,甚者神昏驚厥,舌紅絳黃燥,脈滑數(shù)或微欲絕。

清熱解毒
涼血除積

白頭翁湯

3寒濕痢

痢下白多赤少或純白凍,脘滿,頭身困重,舌淡苔白膩,脈濡緩

溫中燥濕
調(diào)氣和血

不換金正氣散

4陰虛痢

灼痛,食少,心煩口干,舌紅絳少苔,脈細(xì)數(shù)。

養(yǎng)陰和營
清腸化濕

駐車丸

5虛寒痢

腹隱痛喜按喜溫,痢下赤白清稀或白凍,形寒畏冷,四肢不溫,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脈沉細(xì)弱。

溫補脾腎
收澀固脫

桃花湯合真人養(yǎng)臟湯

6休息痢(氣虛)

飲食不當(dāng)、勞累而發(fā),腹脹食少,倦怠嗜臥,舌淡苔膩,脈濡軟或虛數(shù)。

溫中清腸
調(diào)氣化滯

連理湯

  注意:

  1.濕熱痢與疫毒痢的鑒別

  例題

  A.濕熱痢     B.疫毒痢

  C.休息痢發(fā)作期  D.寒濕痢

  E.以上均非

  1.患者發(fā)病急驟,痢下鮮紫膿血,腹痛劇烈,里急后重較甚,壯熱口渴,舌紅絳苔黃燥,脈滑數(shù)。其證候是:( )

  

『正確答案』B(2001)

  2.患者,男,30歲。腹痛,里急后重,赤多白少,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其證候是( )

  

『正確答案』A(2005)

  便秘辨證論治

1熱秘

腹脹腹痛,口干口臭,面紅心煩或身熱,小便短赤,舌黃燥,脈滑數(shù)。

瀉熱導(dǎo)滯
潤腸通便

麻子仁丸

2氣秘

腸鳴矢氣,腹中脹痛,噯氣,納少,胸脅痞滿,舌苔薄膩,脈

順氣導(dǎo)滯

六磨湯

3冷秘

腹痛拘急,脹滿拒按,手足不溫,舌苔膩,脈弦緊。

溫里散寒
通便止痛

溫脾湯

4氣虛秘

用力努掙則汗出短氣,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苔自,脈

益氣潤腸

黃芪湯

5陰虛秘

消瘦,顴紅,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滋陰通便

增液湯

6陽虛秘

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溫,腹中冷痛,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遲。

溫陽通便

濟川煎

  注意:

  陽虛秘與冷秘的鑒別

  便秘

  1熱秘--麻子仁丸 熱乎乎的麻仁

  2氣秘--六磨湯 六嬤嬤很生氣

  3冷秘--溫脾湯 冰冷的啤酒

  4氣虛秘--黃芪湯 氣喘噓噓一起去

  5陰虛秘--增液湯 銀白胡須的增爺爺

  6陽虛秘--濟川煎 沒有陽光的濟南

  六嬤嬤很生氣,因為喝完冰冷的啤酒,便秘了。銀白胡須的增爺爺,氣喘噓噓(和她)一起去沒有陽光的濟南(買)熱乎乎的麻仁通便。

  例題

  A.六磨湯  B.溫脾湯

  C.潤腸丸  D.黃芪湯

  E.濟川煎

  1.患者,男,68歲。大便艱澀難下,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溫,喜熱畏冷,腹中冷痛,腰脊酸冷,小便清長,舌淡嫩白,脈沉遲。其治法是(。

  

『正確答案』E(2005)

  2.患者大便艱澀,腹痛拘急,脹滿拒按,脅下偏痛,手足不溫,呃逆嘔吐,舌苔白膩,脈弦緊。其治療首選( )

  

『正確答案』B(2006)

12
糾錯評論責(zé)編:duoduo
考試題庫
熱點推薦»
遂宁市| 宝清县| 邻水| 清苑县| 义马市| 日喀则市| 高雄县| 临汾市| 徐汇区| 正镶白旗| 凯里市| 永定县| 苏尼特右旗| 石河子市| 怀来县| 安远县| 南充市| 广州市| 宁河县| 疏附县| 六安市| 县级市| 阿拉善盟| 东明县| 长岭县| 宾阳县| 宜兰县| 鹿泉市| 五莲县| 靖宇县| 攀枝花市| 富顺县| 孟津县| 陆良县| 景洪市| 贵溪市| 辽源市| 遵义县| 英超| 南木林县| 乡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