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單元 病機
細(xì)目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1)虛實病機:
實:邪氣盛則實,以邪氣盛為主的病理變化。邪氣盛,正氣相對不虛,邪正斗爭劇烈,機能亢奮有余,病理產(chǎn)物蓄積。實證多見于外感病的初、中期或內(nèi)傷病出現(xiàn)了病理產(chǎn)物。
虛:精氣奪則虛,以正氣虛為主的病理變化。正氣虛,邪氣也不盛,臟腑功能低下。虛證多見于外感病后期,和各種內(nèi)傷雜病中的慢性消耗性的疾病。
(2)虛實變化:
虛實錯雜,指在疾病過程中,邪盛和正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tài)。包括 虛中夾實與實中夾虛。
虛實轉(zhuǎn)化,指在疾病過程中,由于邪氣傷正,或正虛而邪氣積聚,發(fā)生病機性質(zhì)由實轉(zhuǎn)虛或由因虛致實的變化。包括 由實轉(zhuǎn)虛與由虛轉(zhuǎn)實。
虛實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可見與其病機的虛實本質(zhì)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實假虛和真虛假實兩種情況。
2、邪正盛衰與疾病轉(zhuǎn)歸:
(1)正盛則邪退——好轉(zhuǎn)
(2)邪盛則正衰——惡化
(3)正虛則邪戀——慢性遷延
(4)邪去而正衰——病后恢復(fù)期
(5)邪盛而正亡——死亡
邪氣過盛
汗、吐、瀉太過 陽氣亡失:面色蒼白,全身冷汗,手足厥冷,脈微欲絕。
失血太多
亡陰:陰氣突然大量亡失,人體機能衰竭的病理變化。
邪熱過盛
吐瀉太過 陰氣亡失:汗熱而粘,意識模糊,脈躁急無力。
失血過多
細(xì)目三:氣血失常
1、氣的失常
(1)氣虛:氣的虛損不足,臟腑功能減退的病理變化。
先天不足 臟腑功能減退:倦怠乏力,自汗氣短。
后天失養(yǎng) 氣 血行不利:瘀血
勞倦過度 虛 水液障礙:痰飲,水腫。
久病耗傷
(2)氣機失調(diào)
a氣滯:氣機阻滯不暢的病理變化。
情志刺激 氣血不暢:局部脹滿疼痛
氣滯 血行不利:瘀血
瘀血、痰食阻滯 水液代謝障礙:痰飲。
b氣逆:臟腑之氣逆上的病理變化。
情志刺激 肝氣亢逆:面紅、目赤、頭脹頭痛、急躁易怒
痰濁阻滯 氣逆 肺氣上逆:氣喘、胸悶
飲食不節(jié) 胃氣上逆:惡心、嘔吐、噯氣,呃逆
c氣陷:氣機不升反而下陷的病理變化。
清氣不升,清竅和全身失養(yǎng):眩暈、倦怠。
中氣下陷:內(nèi)臟下垂
d氣閉:氣機突然閉阻不通的病理變化。
情志刺激
邪熱過盛 氣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雙拳緊握。
觸冒穢濁之氣
e氣脫:陽氣突然大量脫失,人體機能衰竭的病理變化。
邪氣過盛
汗吐瀉太過 氣脫:面色蒼白,全身冷汗,手足厥冷,脈微欲絕。
失血過多
2、血的失常
(1)血虛:血液虛虧,營養(yǎng)功能減退的病理變化。
生血不足 心血虧虛:心悸,健忘,失眠,多夢
失血過多 血虛 血不養(yǎng)目:兩目干澀,視物昏花,甚至夜盲。
久病耗傷 肝血虧虛 血不養(yǎng)筋:肢體麻木,震顫,甚至動風(fēng)。
血?仗摚号釉陆(jīng)量少,甚至閉經(jīng)。
(2)血瘀:血液瘀阻不暢的病理變化。
(3)血熱:血分有熱,迫血妄行的病理變化。
邪熱入血 血 血分有熱:發(fā)熱夜甚
情志化火 熱 熱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發(fā)斑等。
3、氣血關(guān)系失調(diào):
(1)氣滯血瘀:是指因氣的運行郁滯不暢,導(dǎo)致血液運行障礙,出現(xiàn)血瘀的病理狀態(tài)。
(2)氣虛血瘀:是指因氣對血的推動無力而致血行不暢,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狀態(tài)。
(3)氣不攝血:是指由于氣虛不足,統(tǒng)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血不循經(jīng),逸出脈外,而導(dǎo)致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態(tài)。
(4)氣隨血脫: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也隨著血液的流失而急劇散脫,從而形成氣血并脫的危重病理狀態(tài)。
(5)氣血兩虛:即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tài)。
細(xì)目四:津液代謝失常
1、津液不足:津液虧虛,滋養(yǎng)功能減弱的病理變化。
燥熱傷津 津虧:口燥咽干,皮膚干燥,小便短赤,甚則目陷,瘰癘,
情志化火傷津 津液不足 抽搐。
久病耗傷津液 液脫:面容枯槁,形瘦肉脫。
2、津液輸布、排泄障礙:疾病過程中,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變化。
3、津液與氣血關(guān)系失調(diào):
(1)津停氣阻:津液停積導(dǎo)致氣機阻滯的病理變化。
(2)氣隨液脫:津液突然大量流失,陽氣暴脫,人體機能衰竭的病理變化。
(3)津枯血燥:津液枯竭,導(dǎo)致虛熱內(nèi)生或血燥生風(fēng)的病理變化。
(4)津虧血瘀:津液虧虛導(dǎo)致血行瘀阻的病理變化。
細(xì)目五:內(nèi)生“五邪”
1、風(fēng)氣內(nèi)動:指疾病過程中,陽氣亢逆變動所形成的病理變化。
(1)熱極生風(fēng):邪熱亢盛,耗傷肝陰肝血——筋脈失養(yǎng)。
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
高熱,神昏,譫語。
(2)肝陽化風(fēng):瞤(shùn)
情志內(nèi)傷 肝腎陰虛——筋脈失養(yǎng) 筋惕肉瞤
久病耗損 肢麻震顫,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3)陰虛風(fēng)動:
熱病后期 陰液虛虧——筋脈失養(yǎng) 筋攣肉瞤
久病耗損 手足蠕動、潮熱、盜潮汗
(4)血虛風(fēng)動
生血不足 筋肉跳動
失血過多 血液虛虧——筋脈失養(yǎng)
久病耗傷 肢體麻木,手足拘攣
(5)血燥生風(fēng):津枯血燥,肌膚失養(yǎng)的病理變化。
生血不足
久病耗損 津枯血燥——肌膚失養(yǎng):皮膚干燥,肌膚甲錯,瘙癢,皮屑。
瘀血內(nèi)結(jié)
2、寒從中生:疾病過程中或陰盛或陽虛所導(dǎo)致的寒性病理變化。
3、濕濁內(nèi)生:疾病過程中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變化。
4、津傷化燥:疾病過程中津液虛虧,滋養(yǎng)功能減退的病理變化。
5、火熱內(nèi)生:疾病過程中或陽盛或陰虛所導(dǎo)致的熱性病理變化。
陽氣有余化火 心火上炎:心煩,失眠,口舌生瘡。
邪郁化火 火熱 胃火上炎:牙齦腫痛,齒衄,口臭喜冷。
情志化火 內(nèi)生 肝火上炎: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鳴暴聾。
陰虛火旺
細(xì)目六:疾病傳變
1、疾病傳變的形成:
2、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
(1)體質(zhì)因素; (2)病邪因素;
(3)地域因素和氣候因素; (4)生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