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單元 化濕藥
[概 念]凡氣味芳香,性偏溫燥,具有化濕運脾作用的藥物,稱為化濕藥。
[作 用]宣化濕濁,舒暢氣機,燥濕健脾。
[適 應(yīng) 證]1.濕阻中焦證(脾為濕困,運化失職而致的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體倦、口干多涎、舌苔白膩等證)。2.濕溫、暑濕等證。
[使用注意]
1.本類藥偏于溫燥,易傷陰耗氣,陰虛血燥者、氣虛者宜少用;
2.因其芳香,含揮發(fā)油,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療效。
3.多配伍行氣藥;寒濕者,配溫里藥;濕熱者,配清熱藥。
蒼 術(shù)《本經(jīng)》(一)
[性味歸經(jīng)]辛、苦,溫。歸脾、胃經(jīng)。
[功 效]燥濕健脾,祛風(fēng)濕。
[應(yīng) 用]
1.濕滯中焦證:本品善燥脾濕,健脾運!轿干(配厚樸、陳皮等)
2.風(fēng)濕痹證:本品味苦性溫,功善燥濕,善治寒痹及濕痹。經(jīng)配伍亦治熱痹。風(fēng)寒濕痹證——羌活除濕湯(配羌活、防風(fēng)等);濕熱下注,足膝腫痛——二妙散
3.外感風(fēng)寒表證挾濕:本品能發(fā)汗解表,祛濕。——九味羌活湯(配伍細(xì)辛、白芷、防風(fēng)等)
4.此外,本品尚能明目,用于夜盲癥及眼目昏澀?蓡斡,或與羊肝、豬肝蒸煮同食。
[用法用量]煎服,5~15g。
厚 樸《本經(jīng)》(一)
[性味歸經(jīng)]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jīng)。
[功 效]行氣,燥濕,消積,平喘。
[應(yīng) 用]
1.濕阻中焦,胃腸積滯,食積不化,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本品長于行氣燥濕,消積導(dǎo)滯而除脹滿。為除脹滿之要藥。濕阻中焦——平胃散;胃腸積滯——厚樸三物湯、大承氣湯;食積不化——枳實消痞丸;脾胃氣滯——配陳皮、木香等
2.咳嗽氣喘痰多:本品能燥濕化痰,下氣平喘!鹬有幼雍駱銣K子降氣湯.
3.此外,取本品燥濕消痰,下氣寬中之效,亦可用于梅核氣證,如半夏厚樸湯。
[用法用量]煎服,5~15g。
藿 香《別錄》(一)
[性味歸經(jīng)]辛,微溫。歸脾、胃、肺經(jīng)。
[功 效]化濕,解暑,止嘔。
[應(yīng) 用]
1.濕滯中焦證:本品芳香化濕醒脾,調(diào)理氣機,為芳化濕濁要藥!粨Q金正氣散(配蒼術(shù)、厚樸等)
2.暑濕證及濕溫初起(陰暑證):本品芳香化濕,發(fā)表解暑。暑月外感,內(nèi)傷濕邪——藿香正氣散;濕溫初起——甘露消毒丹
3.嘔吐:本品芳香化濕,開胃和中止嘔。經(jīng)配伍治多種嘔吐。濕濁中阻——配蒼術(shù)、厚樸等;胃熱者——配黃連、竹茹等;妊娠者——配紫蘇、砂仁等
[用法用量]入湯劑,煎服,5~15g。鮮品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