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虛 實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一對綱領(lǐng)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素問•通評虛實論》
“實,言邪氣實,則當瀉;虛,言正氣虛,則當補” 《景岳全書•傳忠錄》
“論氣血,氣有盛衰,盛則為實,衰則為虛,
血有虧瘀,虧則為虛,瘀則為實”
《通俗傷寒論》
一 、 虛 證
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各種臨床表現(xiàn)的病理概括
成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養(yǎng)
久病耗損正氣
臨床表現(xiàn):
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大便滑脫,小便失禁,舌上無苔,脈虛無力等
虛證
“精氣奪則虛”《靈樞》中有“五奪”
二、實 證
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體內(nèi)病理產(chǎn)物蓄積
而產(chǎn)生的各種臨床表現(xiàn)的概括
成因:外邪入侵人體
內(nèi)臟功能失調(diào),病理產(chǎn)物堆積
(痰飲、水濕、瘀血等)
臨床表現(xiàn):
發(fā)熱,腹脹痛拒按,胸悶煩躁甚至神昏譫語,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結(jié),小便不利,脈實有力,舌苔厚膩等
實 證
《素問·玉機真臟論》提出“五實”
“脈盛,皮熱,腹脹,前后不通,悶瞀,此謂五實!
虛證和實證鑒別表
四、虛實的錯雜、轉(zhuǎn)化和真假
(一)虛實錯雜
1、實證夾虛
2、虛證夾實
3、虛實并重
(二)虛實轉(zhuǎn)化
(三)虛實真假
1、假實:“至虛有盛候”
2、假虛:“大實有羸狀”
病案舉例
1、真虛假實:臟腑虛弱,運化無力,積滯內(nèi)生。
“至虛有盛候”
《顧氏醫(yī)鏡》“心下痞痛,按之則止,色悴聲短,脈來無力,虛也;甚則脹極而不得食,氣不舒,便不利,是至虛有盛候!
虛實真假
2、真實假虛:實邪裾內(nèi),耗損氣血,外顯虛象。
“大實有羸狀”
《顧氏醫(yī)鏡》“聚積在中,按之則痛,色紅氣粗,
脈來有力,實也;甚至默默不欲語,肢不欲動,
或眩暈昏花,或泄瀉不實,是大實有羸狀”
虛實真假的辨別
虛實真假的辨別
楊乘六指出:“證有真假憑諸脈,脈有真假憑諸舌。果系實證,則脈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實火,則舌必干燥焦黃而斂束且堅牢也。豈有重按全無脈者,而尚得謂之實證;滿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謂之實火哉?”
五、虛實與表里寒熱的關(guān)系
(一)表虛證:發(fā)熱,汗出,惡風
(二)表實證:發(fā)熱,惡寒,無汗
(三)里虛證:(氣血陰陽的虛損)
(四)里實證:(實熱、痰飲、瘀血、水腫)
(五)虛寒證:畏寒肢冷,少氣乏力,小便
(陽虛證)清長,舌質(zhì)淡嫩,脈沉遲無力
(六)虛熱證: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顴
(陰虛證) 紅,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七)實寒證:面色蒼白,腹部冷痛,口淡
舌苔白潤,脈緊
(八)實熱證:壯熱,滿面通紅,口渴喜冷
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
洪滑數(shù)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