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望口與唇
1、色澤
唇色紅潤:胃氣充足,氣血調(diào)和
淡白──血虛、氣血兩虛(血不上榮)
深紅──實熱 深紅而干──熱盛傷津
赤腫而干──熱極
紫暗或暗黑──瘀血
2、形態(tài)變化與意義
(1)口唇干裂──熱盛傷津,陰虛火旺
(2)口角流涎──小兒脾虛濕盛或成人中風(fēng)
(3)口唇靡爛──色紅:脾胃積熱
淡紅:虛火
鵝口瘡:心脾積熱
(4)口唇生瘡──疔、瘡:火毒郁結(jié)
(5)口腔粘膜斑點──麻疹粘膜斑
口撮──上下口唇緊聚:小兒臍風(fēng)、破傷風(fēng)
口僻──口角向左或右歪斜:中風(fēng)
口角掣動──動風(fēng)之象
(六)望齒與齦
1、望齒
牙齒潔白潤澤──津液內(nèi)充,腎氣充足
干燥如枯骨──陰液已傷(胃陰或腎精)
牙齒松動──腎虛
咬牙嚙齒──動風(fēng)、小兒蟲積、胃有積滯
2、望齦
正常──色淡紅而明潤:胃氣充足,氣血調(diào)勻
淡白──血虛、失血
牙齦腫痛──胃火上炎
齒衄──兼紅腫:胃火上炎
紅腫不甚:脾虛失攝
(七)望咽喉
1、紅腫痛: 紅腫、疼痛、潰爛、膿點(乳蛾)
──實熱(肺胃熱毒壅盛)
紅色嬌嫩,腫痛不甚
──虛熱(腎水虧少,虛火上炎)
2、偽膜 松厚、易剝、不出血:肺胃熱盛
堅韌、著實、刮不去、出血:白喉
3、辨膿液
咽喉局部紅腫高大,有波動感膿已成
壓之堅硬膿未成
(八)望下竅
1、望前陰
陰囊腫──水疝:陰囊水腫
狐疝:疝氣
陰挺──子宮下垂:脾虛下陷
陰部濕疹──肝膽濕熱下注
(二)后陰
肛癰──濕熱下注或外感熱毒
肛裂──燥熱
痔瘡──風(fēng)燥濕熱
肛瘺──同肛癰、痔瘡
脫肛──中氣下陷
五、望皮膚
(一)色澤
發(fā)赤── 丹毒(抱頭火丹、流火、赤游丹)
發(fā)黃──黃疸:陽黃、陰黃
發(fā)黑──腎陽虛衰
白斑──白殿風(fēng):風(fēng)濕侵襲,氣血不榮
(二)潤枯
皮膚潤燥── 干澀:津液已傷
如魚鱗片:肌膚甲錯
(三)腫脹
腫脹──近按之如泥:水腫(陽水、陰水)
按之隨手而起:氣脹(氣機(jī)不暢)
(四)痘瘡
1、天花
2、水痘
(五)斑疹
斑──色深紅或青紫,點大成片,平攤于皮膚下,撫之不礙手,壓之不褪色。
陽斑、陰斑
疹──形如粟粒,色紅而高起,摸之礙手,壓之褪色
麻疹、風(fēng)疹、癮疹
(六)白 與水皰
白碚濕溫等患者皮膚上出現(xiàn)的白色小顆
粒,多由濕郁,汗出不暢所致
痱子──濕郁濕出不徹(暑濕、濕溫)
熱氣瘡──外感風(fēng)熱或肺胃蘊(yùn)熱
纏腰火丹多為肝火所致
濕疹──濕熱蘊(yùn)結(jié),復(fù)感風(fēng)邪
(七)癰疽疔癤
癰:紅腫高大,根盤緊縮(陽證)
疽:漫腫無邊,皮色不變(陰證)
疔:形小根深,麻木癢痛
癤:形小而圓,紅腫熱痛不甚
六、望絡(luò)脈
正常絡(luò)脈:
色淺紅,紅黃相兼,隱隱于風(fēng)關(guān)之內(nèi)。其形態(tài)多為斜形、單支,粗細(xì)適中。
形色主病
淺浮──主表(邪淺、病輕)
沉滯──主里(邪深、病重)
(二)色澤辨寒熱
紫熱紅傷寒,青驚白是疳
三關(guān)測輕重
風(fēng)關(guān)──邪淺病輕
氣關(guān)──邪深病重
命關(guān)──危重
透關(guān)射甲──兇
(二)望魚際絡(luò)脈
(三)望指甲形色
七、望排出物與分泌物
(一)望痰涎涕唾
1、痰與涕
痰黃粘稠成塊──熱痰
痰白清稀,灰黑點──寒痰
痰清稀而多泡沫風(fēng)痰
痰少而粘難咯──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濕痰
痰中帶血、鮮紅──熱傷肺絡(luò)
膿血腥臭痰──肺癰
咳吐涎沫,口張氣短肺痿
鼻流濁涕外感風(fēng)熱
鼻流清涕外感風(fēng)寒
久流濁涕鼻淵
2、涎與唾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虛寒(脾冷)
口中時吐粘涎──脾胃濕熱(脾熱)
不自主流涎──中風(fēng)后遺癥
“滯頤”(小兒口角流涎)──脾虛、胃熱蟲積
(二)望嘔吐物
1.下列哪項不是得神的表現(xiàn):
A目光精彩 B神志清楚 C顴赤如妝 D形豐色榮 E呼吸調(diào)勻
2.下列哪項不是失神的表現(xiàn):
A目無精彩 B形羸色敗 C呼吸微弱 D神志昏迷 E壯熱面赤
3.失神的病人,本不能食,突然能食,此為:
A神志異常 B無神 C少神 D假神 E得神
4.下列哪項屬神氣不足的表現(xiàn):
A精神不振 B兩目晦暗 C面色無華 D形體羸瘦 E動作遲鈍
5.下列哪項非邪盛神亂的失神表現(xiàn):
A壯熱煩躁 B神昏譫語 C呼吸氣微 D兩手握固 E牙關(guān)緊閉
參考答案
1C 2E 3D 4A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