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藥
里熱之證,用藥當(dāng)清。
苦寒、甘寒、咸寒,藥性有別;瀉火、救津、解毒,治證不同。
石膏清胃經(jīng)高熱煩渴,知母清肺經(jīng)燥火煩蒸。
黃連瀉心,苦燥濕而寒勝熱;黃芩瀉肺,上涼膈而下清腸。
梔子瀉三焦?jié)駸嶂N(yùn)結(jié),黃柏瀉肝腎壯火之有余。
玄參咸寒,軟堅增液,生地甘寒,涼血救津。
赤芍藥、牡丹皮,涼血熱以祛瘀,白薇草、地骨皮,退虛熱而除蒸。
清熱解毒銀花為先,透熱散結(jié)連翹為良。
毛冬青活血通脈宜首選,穿心蓮清熱燥濕用為先。
解暑濕以蓮葉,透暑風(fēng)用青蒿。
察熱邪之所在,審津氣之盛衰,才能切合病情,藥皆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