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部分
中藥的性能
四氣:寒、熱、溫、涼,是對藥物治療寒熱病癥作用的概括。
五味:
辛:發(fā)散、行氣、行血。
甘:補益、緩急止痛、調和藥性、和中。
酸:收斂固澀、生津止渴。
苦:泄、燥濕、堅陰。
咸:軟堅散結和瀉下。
歸經(jīng)指藥物對臟腑、經(jīng)絡或部位的選擇性作用,是藥物作用定位的概念。
升降浮沉指辛、甘,溫熱藥物多升浮,酸、苦、咸,寒涼藥物多沉降;藥物多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少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
1.單行:指藥物的單獨應用。
2.相須:藥物的性能功效相似,可以增強原有療效的配伍。
3.相使:藥物的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以一藥為主,一藥為輔,以提高主藥療效的配伍。
4.相畏: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的配伍。
5.相殺: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配伍。
6.相惡: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的原有功效降低或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7.相反:兩藥合用,能產(chǎn)生或增強毒性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用法
A 一般而言,解表藥、芳香藥應避免久煎,以免耗散藥物有效成分,降低療效;
B 礦物藥、貝殼類藥、滋補藥大多應久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確保療效;
C 有的粉末狀藥物或細小植物種子宜包煎,使在煎藥時不致浮散或糊底(如蛤粉、車前子等);
D 貴重藥宜另煎(如人參等);
E 膠質藥宜烊化(如阿膠等);
F 液體藥(如生姜汁、竹瀝等)及某些不宜煎煮的藥物(如芒硝等)宜沖服。
2.服藥時間:一般中藥大多可在飯前或飯后12小時服。此外,滋補藥宜飯前服,驅蟲藥、瀉下藥宜空腹服,健胃藥或對胃腸有刺激藥宜飯后服,E安眠藥宜睡前服。
相同功效藥物的區(qū)別
透疹荊芥、薄荷、牛蒡子、蟬蛻、升麻、葛根、紫草
荊芥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
薄荷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
牛蒡子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腫
蟬蛻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
升麻既能透疹又能升舉陽氣
葛根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紫草既能透疹又能涼血解毒
牛蒡子、升麻、紫草既能透疹又能解毒
通竅白芷、細辛、辛夷、蒼耳子
白芷既能通鼻竅又能消腫排膿
細辛既能通鼻竅又能溫肺化飲
白芷、細辛、辛夷、蒼耳子既能通鼻竅又能解表
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膽、桑葉、菊花、秦皮、決明子、車前子、石決明、珍珠母
桑葉、菊花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風熱的藥物是
桑葉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潤燥
菊花、羚羊角、熊膽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熱解毒的藥物是
秦皮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熱燥濕止痢止帶
羚羊角、熊膽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熱解毒、息風止痙
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陽、息風止痙
決明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潤腸通便
車前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
石決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潛陽
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潛陽、鎮(zhèn)驚安神
清虛熱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黃連、鱉甲、銀柴胡
銀柴胡專清虛熱
知母既能清虛熱又能滋陰潤燥
牡丹皮既能清虛熱又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青蒿既能清虛熱又能解暑截瘧
地骨皮既能清虛熱又能清肺降火、涼血止血
胡黃連既能清虛熱又能除疳熱、清濕熱
秦艽既能清虛熱又能祛風濕、清濕熱
鱉甲既能清虛熱又能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下乳關木通、穿山甲
關木通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治熱痹
穿山甲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消腫排膿
截瘧青蒿、生何首烏、檳榔、常山
青蒿既能截瘧又能清熱解暑
生何首烏既能截瘧又能潤腸通便、解毒
常山既能截瘧又能吐痰涎
檳榔既能截瘧又能驅蟲消積、行氣利水
安胎紫蘇、黃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續(xù)斷、菟絲子、白術、苧麻根、艾葉
紫蘇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氣寬中(氣滯胎動)
黃芩既能安胎又能清熱燥濕(胎熱胎動)
砂仁既能安胎又能化濕行氣(氣滯胎動)
桑寄生、杜仲、續(xù)斷既能安胎又能補肝腎、強筋骨(肝腎虛虧)
桑寄生既能安胎又能補肝腎、祛風濕、強筋骨
黃芩、苧麻根既能安胎又能涼血止血、解毒(胎熱、胎漏胎動)
艾葉既能安胎又能溫經(jīng)止血
白術既能安胎又能補氣、健脾、止汗(脾虛氣弱胎動)
菟絲子既能安胎又能補腎固精、養(yǎng)肝明目(腎虛)
開竅郁金、皂莢、麝香、冰片、蟾蜍、蘇合香、石菖蒲、牛黃、遠志
麝香既能開竅又能活血通經(jīng)
冰片既能開竅又能外用清熱解毒
石菖蒲既能開竅又能寧神化濕和胃
蟾蜍既能開竅又能解毒止痛
牛黃既能開竅又能熄風止痙、清熱解毒
遠志既能開竅又能寧心安神、祛痰、消散癰腫
殺蟲苦參、貫眾、蘆薈、牽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檳榔、百部
(皂莢、雷公藤、仙鶴草、使君子、南瓜子、鶴草芽、雷丸)
貫眾既能殺蟲又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蘆薈既能殺蟲又能瀉下清肝
牽牛子既能殺蟲又能逐水去積
花椒既能殺蟲又能溫中止痛
川楝子、苦楝皮既能殺蟲又能療癬
川楝子既能殺蟲又能行氣止痛
檳榔既能殺蟲又能消積行氣
潤腸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當歸、瓜蔞(仁)、決明子、(苦)杏仁、蘇子、肉豆蔻、生首烏、硫黃、柏子仁、知母、虎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