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五味
1.五味的概念:
指辛、甘、酸、苦、咸五味。此外還有淡味和澀味。
淡附于甘,澀附于酸,故習稱五味。
2.五味的作用及意義:
(1) 辛味:(氣虛、多汗、出血、陰虛陽亢等慎用)
能散發(fā)散表邪-治療表證;
能行行血-治療血瘀證;行氣-治療氣滯證
芳香化濕-治療濕阻中焦證;芳香開竅-治療神昏竅閉證;芳香辟穢
(2)甘味:(部分味甘質膩的藥物易助濕滿中,脾虛濕困者宜慎用)
能補-補益-治療虛證。 能緩-緩急止痛-治療拘攣疼痛證。
能和-和中-治療脾胃不和證; 調和藥性-協(xié)調藥性、緩和藥性
部分甘味藥還能解藥、食物中毒。
(3) 苦味:能泄、能燥(陰虛、氣虛、氣陷者慎用)
通泄-通利小便-治療小便不利之證;通泄大便-治療大便秘結等證
降泄-降泄胃氣-治胃氣上逆之嘔吐;降泄肺氣-治肺氣上逆之咳喘;
清泄-清泄熱邪-治熱證
燥-燥濕-治水濕病證-寒濕證(苦溫)濕熱證(苦寒)
苦能堅陰
(4) 酸味:(有實邪者慎用)
能收-收斂-收斂固澀-治療滑脫病證;能澀-固澀
如用于體虛多汗,肺虛久咳, 久瀉久痢,遺精、滑精、尿頻等
(5)咸味
能軟-軟堅散結-治瘰疬、癭瘤、痰核、瘕等證;能下-瀉下作用-治大便秘結證。
(6)澀味:
能收斂固澀-用于滑脫證,與酸味作用相似(但不盡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陰等皆是澀味藥所不具備的作用。)
(7)淡味:
能滲、能利,有滲濕利水作用,多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證。
3.味的來源
A.實踐味-真實滋味
B.理論味-由藥物的作用推出來的味
4.氣與味合參:
每一種藥物都具有性和味, 藥性和藥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作用,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藥物的作用和性質。
性和味都屬于性能范疇,只反映藥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點,因此不僅要性味合參,還必須與藥物的具體功效結合起來,方能得到比較全面、準確的認識,便于指導臨床應用。
5. 注意:
A.每一種藥物可有1種或多種味
B.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
C.性味對藥物作用的影響有主次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