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實驗室檢查
血液
1、 血常規(guī)內(nèi)容:
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shù).紅細胞平均值測定和紅細胞形態(tài)監(jiān)測;
白細胞計數(shù)及其分類計數(shù);
血小板計數(shù).血小板平均值測定和血小板形態(tài)檢測
2,血液三大系例正常值:
血紅蛋白測定:男:120~160g/l; 女:110~150 g/l; 新生兒:180~190 g/l
紅細胞計數(shù): 男:(4.0~5.5)x10^12/L(400萬~500萬/mm^3) 女(3.5~5.0) x10^12/L;
新生兒:(6.0~7.0) x10^12/L
(兩者臨床意義基本相同,降低見于貧血,白血病等)
白細胞總數(shù): 成人:(4~10)x10^9/L (4000~10000)/mm^3; 兒童:(5~12) x10^9/L
新生兒:(15~20) x10^9/L (傷寒病不引起白細胞總數(shù)增多)
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N中性粒細胞0.51~0.75(中性桿狀核0.01~0.05,中性分葉核0.50~0.70); E嗜酸性粒細胞 0.005~0.05; B嗜堿性粒細胞0~0.01; L淋巴細胞0.20~0.40; M單核細胞 0.03~0.08
血小板計數(shù) PC/Plt : (100~300)x10^9/L (生成障礙見于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平均容積MPV :7~11fl(減低見于白血病);
血小板分布寬度:15%~17%; 血小板粘附率PadT:62.5%+8.61%(降低見于急性白血病);
3、絕對性紅細胞增多見于:慢阻肺;慢性肺心病;發(fā)紺型先天性心臟病;肝細胞癌;腎癌等
4.堿性點彩紅細胞的出現(xiàn)提示紅細胞再生加速且紊亂,見于增生性貧血,骨纖維化,鉛中毒等
5. 中性粒細胞增減意義
A.中性粒細胞增多:
、.生理性中性粒細胞增多:(劇烈活動、飽餐、高溫、嚴寒、)
、.病理性中性粒細胞增多:反應(yīng)性增多與異常增生性增多。
、欧磻(yīng)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性(常見原因,而化膿性感染為最常見原因)
廣泛得組織損傷或壞死
急性大出血.溶血(白細胞增多可作為早期診斷內(nèi)出血的參考指標)
急性中毒,如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
惡性腫瘤,如胃癌,肝癌等
其他,如器官移植排拆
⑵異常增生性增多:①。粒細胞白血。杭毙浴B;②.骨髓增殖性疾。赫嫘訰BC(紅細胞)增多癥,原發(fā)性PLT(血小板)增多癥,骨髓纖維化癥
B.中性粒細胞減少
某些感染,如最常見的病毒感染,或見于傷寒;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或骨髓纖維化等
藥物或理化因素等,如服用抗甲狀腺藥物;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脾功能亢進等
6,中性粒細胞中毒性(病理形態(tài))改變見于:
大小不均
空泡形成
中毒顆粒
核變性
7、中性粒細胞核左移,核右移
中性粒細胞核左移: 周圍血中桿狀核增多,并可出現(xiàn)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細胞,稱為核左移.
中性粒細胞核右移: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細胞以3葉為主,若5葉者超過0.03,或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大部分為4~5葉或更多(以至15葉),則稱為核右移. 常見于巨幼細胞貧血,惡性貧血,預后不良.
8、E的增減意義
A,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變態(tài)反應(yīng)性疾病: 如支氣管哮喘,酸性粒細胞增多癥,銀屑病,過敏性支氣管炎等;
寄生蟲病: 如蛔蟲病,肺吸蟲病
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等;
其他,如惡性腫瘤,腎上腺皮質(zhì)減退癥
B,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于傷寒,,休克,應(yīng)激狀態(tài)等 (傷寒病白細胞分類中最具診斷意義的改變是: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9、淋巴細胞增多見于:
感染性疾病,如麻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性肝炎,結(jié)核病等
某些血液病,如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急性傳染性疾病恢復期
10. 異形淋巴細胞增多: 主要見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性肝炎,風診,某些細菌感染,立克次體,螺旋體病等.
(傷寒的血象學特點有:白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中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
11. 網(wǎng)織紅細胞(Rct)計數(shù): 成人:0.005~0.015(0.5%~1.5%),絕對值(24~84)x10^9/L; 新生兒:0.03~0.06(3%~6%) 網(wǎng)織紅細胞減小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減低,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病性貧血.
12.紅細胞沉降率(ESR),即血沉,指一定條件下紅細胞沉降的速度. 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
13,血沉增快意義:
A.生理性增快,見于婦女月經(jīng)期妊娠,年老等
B.病理性增快:
、 各種炎癥,如風濕熱;活動性結(jié)核,
、 損傷及壞死,如手術(shù)后,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時,血沉正常)
③ 惡性腫瘤;
、 高蛋白血癥,如多發(fā)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腎炎,肝硬化等
⑤ 貧血
(貧血時紅細胞與血紅蛋白下降的程度不完全平衡是出于:貧血類型的不同.)
14,Hct:紅細胞比積PCV,又稱紅細胞比容Hct. 紅細胞比積增加見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和各種原因所致的血液濃縮,如脫水,大面積燒傷; 紅細胞比積減小見于貧血和稀血癥.
15,紅細胞平均值測定:血細胞分析儀法:MCV:80~100fl; MCH:27~34pg,MCHC:320~360g/L(MCV為紅細胞平均體積; MCH為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 MCHC為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
16,貧血的形態(tài)學分類
類型 |
MCV |
MCH |
MCHC |
病因 |
正常細胞性貧血 |
80~100 |
27~34 |
320~360 |
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 |
大細胞性貧血 |
>100 |
>34 |
320~360 |
巨幼細胞貧血 |
單純小細胞性貧血 |
<80 |
<27 |
320~360 |
慢性感染,炎癥,尿毒癥,肝病,惡性腫瘤所致的貧血 |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
<80 |
<27 |
<320 |
缺鐵性貧血,朱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
17、血漿中有大量游離血紅蛋白提示:溶血性貧血.(周圍血圖片中出現(xiàn) 幼紅細胞最可能是溶血性貧血)
18,凝血過程分三期,在凝血的第一期中,因啟動因子和參與因子的不同分外源性凝血途徑和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從因子XII激活開始),第二,三期為共同途徑.(血小板凝血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血小板第三因子)
19, BT,即出血時間,將皮膚毛細血管刺破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時間(初期出血時間).超過9分鐘為異常. 出血時間延長見于:①血小板顯著減少;②毛細血管壁異常;③某些凝血因子嚴重缺乏.
120. CRT:即血塊收縮試驗. CRT值:55%~77% 血塊收縮不良:見于
A 血小板減少癥;
B 血小板功能異常;
C 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或其他凝血因子嚴重減少;
D 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
E 漿細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