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清熱劑
總論
一、 概念 凡以清熱藥為主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療里熱證的方劑,統(tǒng)稱為清熱劑。屬“清”法。
二、 分類 分為: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清臟腑熱、清熱祛暑、清虛熱六大類。
三、 應用原則
1、一般在表證已解,熱已入里,而且是里熱雖盛,但尚未結(jié)實的情況下使用。
2、若邪熱在表,應當解表;里熱已成腑實,則宜攻下;表邪未解,熱已入里,又宜表里雙解。
3、熱在氣而治血,則必將引邪入里;熱在血而治氣,則熱必難平。
四、 使用注意
1、要辨別熱證所在的部位;
2、辨別熱證的真假,如為真寒假熱,不可誤用寒涼;
3、辨別熱證的虛實,要注意屢用清熱瀉火之劑而熱不退者,乃陰虛火旺,即王冰所說:“寒之不寒是無水也。”此時切忌再用苦寒,以免化燥傷陰,當以甘寒滋陰壯水之法,使陰復則其熱自退;
4、清熱劑在遣放用藥方面,對于邪熱熾盛,服涼藥入口即吐者,可涼藥熱服,或加用少量熱藥。此反佐之法,意在消除寒熱格拒之象;
5、要注意寒涼藥久服易敗胃或內(nèi)傷中陽,必要時應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以使祛病而不傷陽礙胃。
第一節(jié) 清氣分熱
白虎湯
組成:石膏50g 知母18g 甘草6g 粳米9g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陽明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主治陽明、氣分熱盛證。凡傷寒化熱內(nèi)傳陽明之經(jīng),溫病邪傳氣分,皆能出現(xiàn)本證。里熱熾盛,故壯熱不惡寒;熱灼津傷,故見煩渴引飲;熱蒸外越,故汗出;脈洪大有力,為熱盛于經(jīng)所致。因其病變?yōu)槔餆釋嵶C,邪既離表,故不可發(fā)汗;里熱熾盛,尚未致臟腑實便秘,又不宜攻下;熱盛傷津,又不能苦寒直折,以免傷津化燥,愈傷其陰。當以清熱生津為法。
方中君藥石膏甘寒,能清熱以治陽明氣分內(nèi)盛之熱,并能止渴除煩。知母為臣,為苦而性寒質(zhì)潤,寒助石膏清熱,潤助石膏生津。二者相須為用,加強清熱生津之功石膏、知母為常用的治療陽明經(jīng)熱證的藥物。佐以粳米、炙甘草和中益胃,并可防止君臣藥之大寒傷中之弊。炙甘草又可調(diào)和諸藥。
本方以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為證治要點。亦可用治無名高熱。
附方:
1、白虎加人參湯: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9g,人參10g。功用:清熱、益氣、生津。主治:汗吐下后,里熱熾盛,而見四大癥者;白虎湯正見有背微惡寒,或飲不解渴,或脈浮大而芤,以及暑熱病見有身大熱屬氣津兩傷者。
2、白虎加桂枝湯: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6g,桂枝5~9g。功用:清熱、通絡、和營衛(wèi)。主治:溫瘧,其脈入平,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疼煩,時嘔。以及風濕熱痹,癥見壯熱,氣粗煩躁,關(guān)節(jié)腫痛,口渴苔白,脈弦數(shù)。
3、白虎加蒼術(shù)湯: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9g,蒼術(shù)9g。功用:清熱祛濕。主治:濕溫病。身熱胸痞,汗多,舌紅苔白膩等。以及風濕熱痹,癥見身大熱,關(guān)節(jié)腫痛等。
竹葉石膏湯
組成:竹葉6g 石膏50g 半夏9g 麥冬20g 人參6g 甘草6g粳米10g
方歌:竹葉石膏清余熱,半人麥米和甘草。
功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傷寒、溫病、暑病(熱性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汗多,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shù)。
方解:本方所治病證為熱病之后,余邪留戀,里熱未清而氣津已傷,胃氣不和所致。方中以石膏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為君。竹葉清熱除煩;人參益氣;麥冬生津共為臣藥。佐以半夏降逆止嘔;粳米甘平益胃。使以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藥性。對于暑熱病發(fā)熱氣津已傷者,尤為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