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淋證
一、定義:淋證是指小便頻數(shù)短澀,滴瀝刺痛,欲出未盡,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證。
二、源流:
1、淋之名稱,始見于《內(nèi)經(jīng)》。
2、在《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中對本病的癥狀作了描述:“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3、《諸病源候論》概括了病機:“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論述了石淋的成因。
4、唐代《千金方》、《外臺秘要》將淋證歸納為石、氣、膏、勞、熱五淋,宋代《濟生方》又分為氣、石、血、膏、勞淋五種。
5、《景岳全書》認(rèn)為寒熱虛實都有,完善了辨證論治的內(nèi)容。
三、病因病機:
1、病位:腎、膀胱,與肝脾有關(guān)
2、基本病理:濕熱蘊結(jié)下焦,腎與膀胱氣化不利。
3、病理變化:熱淋: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血淋:濕熱灼傷血絡(luò),迫血妄行;石淋:濕熱煎熬尿液,形成砂石;膏淋:濕熱阻滯,脂液不循常道;氣淋:肝氣郁滯,氣火郁于膀胱;勞淋:久淋傷正,濕熱留戀
4、病理性質(zhì):有虛實兩類,實證濕熱、氣滯;虛證脾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