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型題
1.胚胎期造血的特點是
A.造血部位首先在肝臟,然后在卵黃囊
B.肝臟是胎兒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
C.骨髓是胎兒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
D.卵黃囊是胎兒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
E.脾臟是胎兒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
2.生后造血的特點不包括
A.骨髓是出生后的主要造血部位
B.嬰兒期所有骨髓均為紅骨髓,全部參與造血
C.年長兒和成人期紅骨髓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顱骨、鎖骨和肩胛骨
D.正常情況下骨髓外造血極少
E.小嬰兒在遇到各種感染性貧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時,骨髓造血功能將成倍增加
3.小兒出現(xiàn)生理性貧血的時期是
A.生后5~7天
B.生后1個月左右
C.生后2~3個月
D.生后5~7個月
E.生后1年
4.下列有關小兒血紅蛋白種類的描述,錯誤的是
A.胎兒6個月時HbF占90%
B.出生時HbF占30%,HbA約占70%
C.1歲時HbF不超過5%
D.2歲時HbF不超過2%
E.成人HbF不超過2%
5.正常小兒白細胞分類中淋巴細胞與中性粒細胞的比例變化有2次時間交叉,是指
A.1~3天及1~3個月
B.1~3天及1~3歲
C.4~6天及4~6個月
D.4~6天及4~6歲
E.4~6個月及4~6歲
6.8個月女嬰貧血的標準是
A.Hb<80g/L
B.Hb<90g/L
C.Hb<100g/L
D.Hb<110g/L
E.Hb<120g/L
7.紅細胞或血紅蛋白生成不足所導致的貧血不包括
A.缺鐵性貧血
B.再生障礙性貧血
C.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D.感染性貧血
E.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
8.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形態(tài)分類是
A.MCV<80fl,MCH<26pg,MCHC<31%
B.MCV<80fl,MCH<28pg,MCHC 31%~38%
C.MCV80~94fl,MCH<28pg,MCHC<31%
D.MCV<80fl,MCH 28~32pg,MCHC<31%
E.MCV<80fl,MCH 28~32pg,MCHC 31%~38%
9.營養(yǎng)性缺鐵性貧血的病因不包括
A.先天儲鐵不足
B.鐵攝入量不足
C.生長發(fā)育慢
D.鐵吸收障礙
E.鐵丟失過多
10.營養(yǎng)性缺鐵性貧血的典型血象改變是
A.呈小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B.血涂片可見靶形紅細胞
C.血涂片可見紅細胞中央淡染區(qū)擴大
D.網(wǎng)織紅細胞數(shù)增多
E.血小板常常減少
查看更多試題內(nèi)容請點擊下載:
【焚題庫】2019臨床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章節(jié)題庫+考前密訓試題】【進入購買】 歡迎加入執(zhí)業(yè)醫(yī)師交流群:214267037,還能和考友一起學習交流 |
11.營養(yǎng)性缺鐵性貧血的典型骨髓象改變不包括
A.幼紅細胞增生活躍,以中、晚幼紅細胞增生為主
B.各階段紅細胞均較小
C.紅細胞胞核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漿
D.粒細胞系無明顯異常
E.巨核細胞系無明顯異常
12.有關缺鐵性貧血的實驗室檢查,正確的是
A.血清鐵蛋白降低
B.紅細胞游離原卟啉降低
C.血清鐵和總鐵結合力降低
D.骨髓可染鐵增加
E.轉鐵蛋白飽和度增加
13.有關缺鐵性貧血輸血治療的原則,錯誤的是
A.一般病例無需輸血
B.重癥貧血并發(fā)心功能不全或明顯感染者可輸濃縮紅細胞以盡快改善貧血狀態(tài)
C.貧血越重,每次輸血量宜越大,速度宜越快
D.血紅蛋白30g/L時應輸血
E.極重患兒可用濃縮紅細胞換血治療
14.營養(yǎng)性巨幼紅細胞貧血多見于
A.新生兒
B.嬰幼兒
C.學齡前期
D.學齡期
E.青春期
15.有關維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的描述,錯誤的是
A.精神神經(jīng)癥狀突出
B.血清維生素B12含量低于100ng/L
C.維生素B12治療有效
D.重度貧血者可予輸血治療
E.應先加用葉酸聯(lián)合治療
16.從母體帶來的鐵,可供小兒使用多長時間
A.1~2周
B.4周
C.8~12周
D.4~5個月
E.1周歲
17.營養(yǎng)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對治療最早出現(xiàn)反映的是
A.網(wǎng)織紅細胞增高
B.紅細胞數(shù)上升
C.血紅蛋白量增加
D.骨髓中巨幼紅細胞恢復正常
E.白細胞和血小板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