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
(一)病因和發(fā)病機制——教材無,但重要!
(1)HP和NSAIDs——最常見——已知的主要病因。
(2)胃酸的過度分泌——起關鍵作用。
(二)病理:DU多發(fā)生在球部前壁;GU多在胃角和胃竇小彎。
(三)臨床表現(xiàn)
主要癥狀:上腹痛。特點——“三性”:
1.慢性;
2.周期性;
3.節(jié)律性:DU——饑餓痛;部分患者(DU較多見)疼痛還會在午夜發(fā)生(夜間痛)。GU——餐后痛。
(四)并發(fā)癥
1.出血——最常見
2.穿孔——急性(前壁)、亞急性(后壁)、慢性(穿透性潰瘍)
3.幽門梗阻——吐宿食、胃型及胃蠕動波、振水聲。
4.癌變——GU(1%以下) 、DU(0)。
(五)輔助檢查
1.胃鏡及活檢——確診首選。
2.X線鋇餐——直接征象:龕影,有確診價值;
3. 幽門螺桿菌檢測
侵入性 |
(1)胃黏膜組織染色 |
HP現(xiàn)正感染 |
陽性率高 |
(2)快速尿素酶試驗 |
初步判定 |
簡單 | |
(3)HP培養(yǎng) |
HP現(xiàn)正感染 |
科研。 | |
非侵入性 |
(4)13C或14C尿素呼吸試驗 |
陽性率高 | |
(5)糞便HP抗原檢測 | |||
(6)血清抗HP抗體測定 |
感染了HP,不表示仍有 |
間接 |
(六) 鑒別診斷
主要是:潰瘍型胃癌——必須取活組織檢查。
潰瘍型胃癌內鏡特點
A、潰瘍不規(guī)則,較大;
B、底凹凸不平、苔污穢;
C、邊緣呈結節(jié)狀隆起;
D、周圍皺襞中斷;
E、胃壁僵硬、蠕動減弱。
(七)內科治療
緩解癥狀、促進潰瘍愈合 |
(1)抑制胃酸藥物 |
1)PPI |
A.機制:H+-K+ATP酶不可逆失活。 |
2)H2受體拮抗劑 |
A.機制:抑制胃酸分泌。 | ||
3)抗酸藥 |
中和胃酸,迅速緩解疼痛。 |
緩解癥狀、促進潰瘍愈合 |
(2)保護胃黏膜藥物 |
1)鉍制劑 |
A.機制:類似鋁制劑+抑制HP。 |
2)鋁制劑 |
A.機制:阻止胃酸/胃蛋白酶侵蝕潰瘍面。 | ||
3)米索前列醇 |
A.機制:抑制胃酸分泌、增加黏液和碳酸氫鹽分泌、增加黏膜血流; | ||
針對病因 |
根除HP |
三聯(lián)。 |
根除HP的三聯(lián)療法方案
PPI或膠體鉍 |
抗菌藥 |
1.PPI(如奧美拉唑) |
1.阿莫西林 |
(八)主要手術方法
1.知識點匯總:消化性潰瘍手術方式
|
切除范圍 |
分類 |
(1)胃大部切除術(我國最常用) |
胃的遠側2/3~3/4。吻合口要求3cm。 |
1)畢I式:將殘留胃直接和十二指腸吻合; |
(2)胃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 |
1)迷走神經(jīng)干切斷術2)選擇性3)高選擇性 |
手術方法的選擇
胃潰瘍——首選畢I式;
十二指腸潰瘍——畢Ⅱ式;高選擇性或選擇性迷走神經(jīng)切斷+引流術。
(九) 外科適應證
胃潰瘍 |
A.經(jīng)短期(4~6周)內科治療無效或愈合后復發(fā)。 |
十二指腸潰瘍 |
A.至少經(jīng)一次嚴格內科治療未能使癥狀減輕,也不能制止復發(fā),以致影響身體營養(yǎng)狀況,不能維持工作與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