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內耳(耳蝸)的功能
1.耳蝸的結構要點
2.耳蝸的感音換能作用
(1)基底膜的振動和行波理論
人的基底膜長度約30mm,靠近耳蝸底部較窄,朝向頂部方向逐漸加寬,而且基底膜上的螺旋器的高度和重量也隨基底膜的增寬而增大。這些因素決定了基底膜愈靠近底部,共振頻率愈高;愈靠近頂部,共振頻率愈低。
(2)毛細胞興奮與感受器電位
在耳蝸的感音換能作用中,基底膜的振動是個關鍵因素;啄ふ駝訒r,蓋膜與基底膜各自沿不同的軸上、下移行運動,使聽毛受到一個剪切力的作用而彎曲,引起毛細胞興奮,并將機械能轉變?yōu)樯镫姟?/P>
3.耳蝸的生物電現(xiàn)象
耳蝸具有感音換能作用?蓪⒙暡ǖ臋C械能轉變?yōu)槁犐窠?jīng)纖維上的神經(jīng)沖動,再傳至大腦皮層聽中樞而產生聽覺。
耳蝸生物電可總結為以下幾種:
(1)耳蝸內電位:在耳蝸未受到刺激時,以鼓階外淋巴為參考零電位,與內淋巴之間存在的電位差為+80mV左右,稱之為耳蝸內電位,又稱內淋巴電位。
毛細胞頂端的浸浴液為內淋巴,該處毛細胞內電位為-80mV;因此,毛細胞頂端膜內、外電位差可達160mV左右,而毛細胞其他部分的胞內、外電位差約為80mV。
(2)耳蝸微音器電位:是在耳蝸受到聲音刺激時,在耳蝸及其附近結構記錄到的一種具有交流性質的特殊電變化。微音器電位的特點:它無真正的閾值;潛伏期極短,小于0.1ms;沒有不應期;在一定范圍內,微音器電位的振幅隨聲壓的增大而增大;對缺氧和深麻醉相對不敏感;而且不易產生疲勞和適應現(xiàn)象。
(3)總和電位:在高頻率、高強度的短純音刺激期間,在蝸管或鼓階內可記錄到一種直流性質的電位電位變化,此即總和電位(SP)。它是毛細胞感受器的電活動和聽神經(jīng)末梢的興奮性突觸后電位的復合電位。
三、聽神經(jīng)動作電位
1.聽神經(jīng)復合動作電位:當把引導電極放在內耳卵圓窗附近,給予一個短聲刺激時,可記錄到在微音器電位之后出現(xiàn)聽神經(jīng)的復合動作電位。復合動作電位反應起源于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多條神經(jīng)纖維的放電,在一定聲音刺激強度范圍內,動作電位的振幅隨聲音刺激強度增大而增大。
2.聽神經(jīng)單纖維動作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