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心臟的生物電活動和生理特性
心肌細胞主要根據(jù)組織學和電生理學特點分為兩類:
1.普通心肌細胞:包括心房肌細胞和心室肌細胞,也稱為工作細胞。
2.特殊心肌細胞:包括竇房結細胞和浦肯野細胞,也稱為自律細胞。
心肌細胞還可以根據(jù)動作電位去極化的速度和機制分為:
1.快反應細胞:0期去極化速度快,由快鈉通道開放、Na+內流形成。包括心房肌細胞、心室肌細胞和浦肯野細胞等。
2.慢反應細胞:0期去極化速度慢,由慢鈣通道開放、Ca2+內流形成。包括竇房結P細胞和房室結細胞等。
一、心肌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
1.工作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以心室肌為例)
(1)靜息電位:
1)數(shù)值:約-80~-90mV;
2)形成機制:類似骨骼肌和神經(jīng)細胞,主要是K+平衡電位。
(2)動作電位:
特點:為快反應動作電位;去極過程和復極過程不對稱,分0、1、2、3、4期。
1)去極化過程(0期):膜內電位由-80~-90mV迅速上升至+30mV,耗時1~2ms。
0期由鈉通道(INa通道)開放和Na+內流所引起。0期的特點:①閾電位-70mV,開放時間約1ms,有再生性循環(huán)現(xiàn)象;②去極化達0mV開始失活而關閉;③對河豚毒的敏感性低。
2)復極化過程(1、2、3期):慢而復雜,歷時200~300ms。
①1期(快速復極初期):膜內電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耗時約10ms,與0期合稱為鋒電位。
1期的產生機制是K+外流。
、2期(平臺期):膜內電位穩(wěn)定在0mV左右,耗時約100~150ms。
平臺期的產生機制較復雜,主要包括內向電流和外向電流:
內向電流:L型鈣電流,也允許少量Na+內流。
外向電流:延遲整流鉀流。所以在平臺期的早期,Ca2+內流和K+外流所負載的跨膜正電荷量相當,因此膜電位滯留在0mV左右形成平臺;而在平臺期的晚期,IK電流形成的外向電流成為導致膜復極的主要離子流。
平臺期是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持續(xù)時間較長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肌細胞區(qū)別于神經(jīng)細胞和骨骼肌細胞動作電位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復極末期):膜內電位由0mV左右較快復極到-90mV,耗時約100~150ms。
3期的形成是由于L型鈣通道關閉、內向離子流減弱,而外向IK電流進一步增強并出現(xiàn)再生性循環(huán)。
3)靜息期(4期):膜內電位恢復并穩(wěn)定在靜息電位(-80~-90mV)。
在4期,跨膜的離子轉運機制加強,排出細胞內的Na+和Ca2+,攝回細胞外的K+,使細胞內外各離子的濃度梯度得以恢復。包括①Na+-K+泵、②Na+-Ca2+交換體、③Ca2+泵。
2.自律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
自律細胞動作電位的特點是:3期復極化末達到的最大復極電位不穩(wěn)定,會立即發(fā)生4期自動去極化,當去極化達閾電位水平時,將引起一次新的動作電位的爆發(fā)。
(1)竇房結P細胞
1)動作電位的特點:① 由0、3、4期組成,沒有明顯的1、2期;② 最大復極電位-70mV;③ 閾電位-40mV;④ 0期去極化幅度小、時程長、速率慢;⑤ 4期自動去極化速度快于浦肯野細胞。
2)動作電位的形成機制:
、0期:Ca2+內流。
、3期:K+外流(IK通道)。
、4期:是外向離子流減弱和內向離子流增強的結果,主要包括三種離子流:①IK:逐漸衰減的K+外流是最重要的離子基礎;②If:進行性增強的Na+內流(較弱,因竇房結P細胞的最大復極電位只有-70mV,未達If開放的最大激活電位-100mV);③ICa-T:T型鈣通道在4期自動去極化達-50mV 時被激活的,形成較弱的Ca2+內流,主要影響4期的后半期。
(2)浦肯野細胞
1)動作電位的特點:① 0、1、2、3期與心室肌相似,但時程長(約400ms);② 最大復極電位-90mV,閾電位-70mV;③ 4期不穩(wěn)定,可自動除極化,達閾電位后自動興奮,產生動作電位。
2)4期形成機制:① 逐漸衰減的IK(作用小);② 逐漸增強的If(為主)。
心室肌細胞與竇房結細胞跨膜電位的不同點:
|
心室肌細胞 |
竇房結細胞 |
靜息電位/最大復極電位值 |
靜息電位-70~-90mV |
最大復極電位-70mV |
閾電位 |
-70mV |
-40mV |
0期去極化速率 |
迅速 |
緩慢 |
0期結束時膜電位值 |
+30mV |
0mV左右 |
去極幅度 |
大(120mV) |
。70mV) |
4期膜電位 |
穩(wěn)定 |
不穩(wěn)定,可自動去極化 |
跨膜電位分期 |
分0、1、2、3、4期 |
分0、3、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