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壞死后性肝硬變:
1、病因:
(1)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多患亞急性重型肝炎,逐漸形成壞死后性肝硬變。
(2)藥物及化學物質中毒。
2、病變:
(1)肉眼觀:肝體積縮小,重量減輕,質地變硬。表面有較大且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最大結節(jié)直徑可達6cm。
(2)鏡下:肝小葉呈灶狀、帶狀甚至整個小葉壞死,代之以纖維組織增生,形成間隔,將原來的肝小葉分割為大小不等的假小葉。假小葉內肝細胞常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和膽色素沉著。假小葉間的纖維間隔較寬闊且厚薄不均。
3、結局:病程短、肝功能障礙明顯,門脈高壓癥出現(xiàn)晚且輕,癌變率高。
(三)膽汁性肝硬變:
1、繼發(fā)性膽汁性肝硬變
(1)病因:常見的原因為膽管系統(tǒng)的阻塞,如膽石、腫瘤(胰頭癌、Vater壺腹癌)等。
(2)病變:
肉眼:早期肝體積常增大,后期肝縮小,但不如上述兩種明顯,表面平滑或呈細顆粒(小結節(jié))狀,硬度中等。肝外觀常被膽汁染成深綠或綠褐色。相當于國際形態(tài)分類中的不全分割型。
鏡下:壞死肝細胞腫大,胞漿疏松呈網狀、核消失,稱為網狀或羽毛狀壞死。毛細膽管淤膽、膽栓形成。膽汁外溢充滿壞死區(qū),形成“膽汁湖”。纖維組織增生使匯管區(qū)變寬、伸長,但在較長時期內并不侵入肝小葉內。
2、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變
病變早期匯管區(qū)小葉間膽管上皮空泡變性及壞死并有淋巴細胞浸潤,其后有小膽管破壞及纖維組織增生并出現(xiàn)淤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