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要臟器淤血舉例。
(1)肺淤血
急性肺淤血多因急性左心衰竭所致。肺組織飽滿腫脹,肺切面色澤暗紅并有水腫液流出。鏡下,肺泡壁毛細血管和小靜脈高度擴張淤血,呈串珠狀向肺泡腔內(nèi)突出。肺泡腔中有較多漏出的水腫液少量紅細胞和氣泡,隨著病變的進展,可有一些巨噬細胞浸潤并吞噬紅細胞,將其分解,胞漿內(nèi)形成棕黃色的含鐵血黃素,此時稱為“心力衰竭細胞”(heart failure cell ),長期的心力衰竭和慢性肺淤血會引起肺泡壁網(wǎng)狀纖維膠原化和纖維結(jié)締組織增生,加之大量含鐵血黃素的沉積使肺組織變硬并呈棕黃色,故稱之為肺的褐色硬化。
(2)肝淤血
肝淤血多因右心衰竭所致。肝小葉中央靜脈和鄰近血竇擴張、淤血,嚴重淤血時肝小葉中央靜脈區(qū)肝細胞受壓萎縮,甚至壞死。慢性肝淤血時,肝小葉中央?yún)^(qū)淤血仍明顯,小葉外圍的肝細胞出現(xiàn)脂肪變性。肉眼見肝臟體積腫大,包膜緊張,切面肝小葉結(jié)構(gòu)清楚,小葉中央淤血區(qū)呈暗紅色,周邊區(qū)因肝細胞脂肪變性呈黃色,紅黃相間,形成紅黃相間的網(wǎng)絡(luò)狀條紋,狀如擯榔的切面,稱為“檳榔肝”(nutmeg liver)。晚期,由于纖維組織增生,纖維索帶自小葉中央向周圍伸展,肝臟質(zhì)地變硬;表面隱約可見細小顆粒,稱為“淤血性肝硬化”(心臟性肝纖維化)。
(三)出血
血液自心血管系統(tǒng)外逸,稱為出血(hemorrhage)。逸出的血液進入組織和器官或體腔成為內(nèi)出血,流出體外成為外出血。發(fā)生在皮膚、粘膜和漿膜面小而廣泛的出血稱瘀點,較大的出血斑塊稱瘀斑。若出血較多,局部形成腫塊稱血腫,若血液積聚于體腔內(nèi)稱為體腔積血。
1.出血的類型
出血可分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
(1)破裂性出血
因管壁破裂而引起的。除機械損傷(如刀傷、槍傷)外,某些局部組織病變?nèi)缃Y(jié)核性空洞、潰瘍或腫瘤等也可侵蝕破壞血管壁。由于血管壁本身的病變,也會引起破裂性出血(如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瘤、靜脈曲張、心肌梗死及室壁瘤導(dǎo)致的心臟與動脈破裂)。
(2)漏出性出血
血液在毛細血管及毛細血管后靜脈處因其通透性增加而漏出于血管外,稱為漏出性出血。在顯微鏡下,上述血管仍維持其完整性,但電鏡觀察可發(fā)現(xiàn)其內(nèi)皮細胞間隙增大。
2.出血的原因:
(A)血管壁受損
(B)血小板減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礙
(C)凝血功能障礙
3.病理改變
新鮮的出血為紅色,以后隨紅細胞降解形成含鐵血黃素而轉(zhuǎn)為棕黃色。鏡下,出血部位組織的血管外見紅細胞和巨噬細胞,部分巨噬細胞胞漿內(nèi)可見被吞噬的紅細胞或含鐵血黃素,組織中也可見游離的含鐵血黃素。較大的血腫常因吸收不全而發(fā)生機化或包裹。
4.出血的后果
出血的后果取決于出血的量、速度和部位。漏出性出血過程較緩慢,多可被吞噬細胞清除,但若出血不止亦會危及生命。少量慢性出血則可引起缺鐵性貧血。破裂性出血較迅速,若出血量超過全身循環(huán)血量的三分之一時,可出現(xiàn)出血性休克。重要器官的出血如心臟破裂、腦出血常危及生命,尤其是腦干出血,即使少量出血也會引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