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各種細胞的再生過程
1.上皮組織的再生
(1)被覆上皮的再生 鱗狀上皮損傷后,由創(chuàng)緣或底部的基底層細胞分裂增生,向缺損部伸展,先形成單層上皮覆蓋缺損表面,隨后增生分化為復層鱗狀上皮。 黏膜上皮,如胃腸黏膜上皮缺損,也是由鄰近的基底層細胞增生修補,新生的細胞初為立方形,以后分化為柱狀上皮細胞。
(2)腺體上皮的再生 一般管狀腺體上皮:如果損傷僅限于上皮細胞,基底膜尚完好,則可由存留的腺上皮細胞分裂增生,沿基底膜排列,完全恢復原有的結構。如構造比較簡單的子宮、胃腸等腺體。如果基底膜等結構已破壞,則難以實現再生性修復,往往發(fā)生瘢痕性修復。2.纖維組織的再生
在損傷的刺激下,該處殘存的纖維母細胞開始分裂和增生。纖維母細胞可來自靜止的纖維細胞,或未分化的原始間葉細胞。幼稚的纖維母細胞多為小圓形、圓形或橢圓形,進而可形成肥碩的多邊形或星芒狀胞體,兩端常有突起,胞漿略嗜堿(染成淡藍色);胞核大而圓,有1~2個淡染核仁。當纖維母細胞停止分裂后,開始合成并向細胞外分泌前膠原蛋白,后者在細胞周圍形成膠原纖維。
3.血管的再生
(1)小血管的再生 小血管再生主要是以毛細血管再生為起點,毛細血管主要是以出芽方式再生。首先是基底膜在蛋白分解酶的作用下溶解,殘存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腫脹、分裂增生,形成實性內皮細胞條索(芽)向損傷處延伸,在毛細血管內血流的沖擊下,條索逐漸出現管腔,形成再生的毛細血管,進而彼此吻合形成血管網(圖2-17)。增生的內皮細胞逐漸成熟,分泌Ⅳ型膠原和粘連蛋白等形成基底膜,完全恢復毛細血管結構和功能。其中有些毛細血管應功能的需要,可以逐漸改建為小動脈或小靜脈。
(2)大血管的再生 大血管斷裂后,兩斷端常需手術縫合縫合處內皮細胞自兩斷端分裂,向斷裂處增生會合,恢復內皮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再生性修復),肌層因平滑肌細胞再生能力弱,不能再生,只有通過瘢痕性修復以維持其完整性。
4.神經組織的再生
腦和脊髓內的神經元及外周神經節(jié)的節(jié)細胞無再生能力,損傷之后通過周圍的神經膠質細胞及其纖維填補而形成膠質瘢痕。外周神經斷裂損傷后,在與其相連的神經細胞仍然存活的條件下,可以進行再生性修復,恢復原有的結構和功能。但是,神經軸突生長緩慢,每天只能生長1~2 mm,完全恢復功能需數月以上。如果神經纖維的兩端距離太遠或其他原因,使近端新增生的軸突長不到遠端,與增生的纖維組織絞纏在一起,形成瘤樣腫塊,稱創(chuàng)傷性神經瘤,常引起頑固性疼痛。
二、肉芽組織
(一)肉芽組織的形態(tài)結構
肉芽組織(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細血管、增生的成纖維細胞構成,伴有炎細胞浸潤,肉眼觀為鮮紅色、顆粒狀、柔軟濕潤,形似鮮嫩的肉芽。
鏡下觀,肉芽組織內可見大量由增生的內皮細胞形成的新生毛細血管,與創(chuàng)面相垂直,并互相吻合形成弓狀突起,較多增生的成纖維細胞散在分布于毛細血管周圍,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等炎性細胞浸潤于肉芽組織之中(圖2-18)。肉芽組織內無神經末梢,故無痛、觸覺。
(二)肉芽組織的功能
肉芽組織在組織損傷修復過程中有以下重要作用:①抗感染保護創(chuàng)面;②填補創(chuàng)口及其他組織缺損;③機化或包裹壞死、血栓、炎性滲出物及其他異物。
肉芽組織在組織損傷后2~3天內即可開始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內水分逐漸吸收,炎性細胞減少并逐漸消失,毛細血管閉塞、數目減少,按正常功能的需要僅有少數毛細血管管壁增厚,轉變成小動脈和小靜脈,纖維母細胞產生越來越多的膠原纖維,同時纖維母細胞數目逐漸減少、胞核變細長而深染,成熟為纖維細胞。肉芽組織成熟為纖維結締組織并轉變?yōu)轳:劢M織。
(三)瘢痕組織的形態(tài)及作用
瘢痕組織(scar tissue)是肉芽組織經改建成熟形成的纖維結締組織。肉眼觀,局部呈收縮狀態(tài),顏色蒼白或灰白色半透明,質硬韌,缺乏彈性。 鏡下觀,瘢痕組織由大量平行或交錯分布的膠原纖維束組成。纖維束往往呈均質性紅染即玻璃樣變,纖維細胞稀少,核細長而深染,小血管稀少(圖2-19)。瘢痕組織的作用幾對機體的影響可概括為兩個方面。
1.有利的一面 ①它能把損傷的創(chuàng)口或其他缺損長期地填補并連接起來,可使組織器官保持完整性;②由于瘢痕組織含大量膠原纖維,比肉芽組織的抗拉力要強得多,可使組織器官保持其堅固性。
2.對機體的不利和危害 ①瘢痕收縮:發(fā)生于關節(jié)附近和重要器官的瘢痕,常常引起關節(jié)攣縮或活動受限,如胃潰瘍瘢痕收縮可引起幽門梗阻。②瘢痕性粘連:在各器官之間或器官與體腔壁之間發(fā)生纖維性粘連,常常不同程度地影響其功能。器官內廣泛損傷導致廣泛纖維化玻璃樣變,可發(fā)生器官硬化。③瘢痕組織增生過度,又稱肥大性瘢痕。如果這種肥大性瘢痕突出于皮膚表面并向周圍不規(guī)則地擴延,稱為瘢痕疙瘩,發(fā)生機制不清,一般認為與體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