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jié) 催乳素瘤
催乳素(PRL)分泌細胞占腺垂體細胞總數的15%~25%,妊娠期雌激素可使催乳素細胞增加到70%。PRL分泌抑制因子為多巴胺,而多巴胺是由弓狀核和腦室旁核所分泌,多巴胺對PRL細胞起著張力性抑制作用。
吮吸、應激、睡眠可增加PRL分泌;原發(fā)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可使TRH增加,刺激PRL細胞分泌PRL;鴉片可刺激PRL,而鴉片拮抗劑納洛酮可阻斷應激、吮吸和嗎啡引起的PRL分泌增加。
尸檢中垂體微腺瘤的發(fā)生率為6%~24%,而其中40%應用免疫染色法證明為催乳素瘤,無功能的垂體大腺瘤中70%實為催乳素瘤,瘤體較大者血中PRL水平也較高。30%~75%閉經-溢乳婦女有催乳素瘤。大約8%陽痿患者和5%不育男性可有高催乳素血癥,且血漿睪酮水平降低。
【臨床表現】
催乳素瘤為最常見的垂體腫瘤,術后復發(fā)率高提示其發(fā)生與下丘腦功能異常有關。催乳素瘤多見于女性且多為微腺瘤,僅7%~14%可繼續(xù)生長;而在男性多為大腺瘤且腫瘤侵襲性較強,男性表現為性欲減退和陽痿,往往比婦女表現月經紊亂要晚15~20年,因而發(fā)現時腫瘤生長已較大,并可壓迫正常垂體組織而有甲狀腺、腎上腺、性腺功能減退。
高催乳素血癥可以抑制排卵或縮短黃體期,引起不育,甚至有的以原發(fā)性閉經為表現。妊娠可促使催乳素瘤生長,故部分催乳素瘤患者在產后才能診斷。高催乳素血癥可抑制下丘腦GnRH及垂體促性腺激素的脈沖式和周期性分泌,并阻斷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可有雌激素減少和骨量減少。
男性高催乳素血癥可在周圍抑制睪酮轉化為二氫睪酮,使陰莖不能勃起。催乳素瘤尤其是大腺瘤可以壓迫鄰近組織而有視力減退、視野缺損、眼外肌麻痹等,甚至有顱內高壓、頭痛、嘔吐等。
【診斷】
催乳素瘤患者血清PRL一般>200μg/L,若>300μg/L則可肯定,但<200μg/L時應檢查有無藥物(酚噻嗪、三環(huán)類抗抑郁劑、甲氧氯普胺、α甲基多巴、雌激素等)的作用、原發(fā)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慢性腎衰竭和下丘腦病變等。應用CT、MRI掃描下丘腦垂體區(qū)有助于發(fā)現微小病變。特發(fā)性高催乳素血癥應每6月查PRL和CT/MRI,有長期隨訪而自然緩解者。
【治療】
催乳素瘤除了占位性病變的影響外,主要臨床表現與高催乳素血癥是密切相關的,通過增強多巴胺的抑制作用可以減少催乳素的分泌。溴隱亭為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可減少催乳素分泌,恢復下丘腦-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周期性分泌,恢復卵巢對促性腺激素的反應性,消除閉經和不育。溴隱亭可伴腫瘤縮小。
劑量可從每日2.5mg開始,分2次,進食時服,劑量宜逐漸增加,每周增加不超過1.25~2.5mg/d,直到臨床奏效。一般日劑量為2.5~15mg,分2~3次服用。若月經已來后又出現停經3天以上,即應檢查是否懷孕,并考慮停藥。
溴隱亭可以縮小垂體瘤達1/2,術前應用可便于手術切除,而術后長期應用可以預防腫瘤復發(fā)和高催乳素血癥,應用4~6年以上并無不良反應;但單獨應用藥物治療者,停藥后垂體腫瘤可恢復到原來大小。卡麥角林亦可用。
催乳素瘤的自然發(fā)展過程尚不清楚,大多數微腺瘤并不發(fā)展成為大腺瘤,但需要長期隨訪。為解除大腺瘤的壓迫癥狀,宜手術,必要時配合放療和藥物治療。
培高利特作用較溴隱亭強100倍,可使腫瘤縮小,月經恢復正常者達3/4以上,開始藥物治療時應限制運動,避免周圍血管擴張而促發(fā)直立性低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