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B
1、A.0°
B.50°
C.45°
D.80°
E.90°
<1> 、刮治器工作端進入牙周袋的角度
A B C D E
<2> 、刮治器作潔治動作時的角度
A B C D E
2、A.麝香草酚
B.氯己定
C.四環(huán)素
D.磺胺類
E.甲硝唑
<1> 、用于殺滅滴蟲,也對抑制革蘭氏陰性厭氧菌和螺旋體特別有效的是
A B C D E
<2> 、對局限型侵襲性牙周炎的療效超過單獨外科治療的是
A B C D E
<3> 、牙周手術后常局部應用以控制菌斑的是
A B C D E
3、A.牙間間斷縫合
B.間斷縫合
C.懸吊縫合
D.錨式縫合
E.褥式縫合
<1> 、牙周手術時,頰舌側齦瓣高度不一致時,應采用的縫合方法
A B C D E
<2> 、牙周手術時,兩牙之間有較大縫隙或齦乳頭較寬時,應采用的縫合方法
A B C D E
<3> 、牙周手術時,與缺牙間隙相鄰處的齦瓣縫合,應采用的縫合方法
A B C D E
4、A.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質界冠方,牙槽骨嵴頂?shù)母?/P>
B.假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質界根方,牙槽骨嵴頂冠方
C.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質界根方,牙槽骨嵴頂冠方
D.假性牙周袋,袋底位于牙槽骨嵴頂?shù)母?/P>
E.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牙槽骨嵴頂?shù)母?/P>
<1> 、骨上袋
A B C D E
<2> 、骨下袋
A B C D E
5、A.1~2mm
B.>2mm
C.2mm
D.3~4mm
E.5mm以上
<1> 、齦溝底與牙槽嵴頂之間的距離(生物學寬度)一般為
A B C D E
<2> 、慢性牙周炎輕度附著喪失一般為
A B C D E
<3> 、慢性牙周炎中度附著喪失一般為
A B C D E
6、A.水平型骨吸收
B.垂直型骨吸收
C.凹坑狀吸收
D.反波浪形骨吸收
E.弧形骨吸收
<1> 、侵襲性牙周炎下頜第一磨牙的骨吸收
A B C D E
<2> 、形成骨上袋的牙槽骨吸收形式
A B C D E
<3> 、形成骨下袋時的牙槽骨吸收形式
A B C D E
<4> 、牙槽間隔的骨嵴頂吸收
A B C D E
7、A.齦上菌斑
B.附著性齦下菌斑
C.非附著性齦下菌斑
D.陳舊的齦上菌斑
E.窩溝處齦上菌斑
<1> 、與齦下牙石形成有關
A B C D E
<2> 、主要為革蘭陰性厭氧菌構成的菌斑
A B C D E
<3> 、被認為是牙周炎“進展前沿”的菌斑
A B C D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