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上頜骨骨折首選的主要 X線投照位置是
A、顱底位(額頂位)
B、華特位(鼻額位)
C、柯氏位(鼻額位)
D、上頜正中 65度咬合片
E、曲面體層
[參考答案]
B
22.與CT比較,磁共振成像(MRI)的優(yōu)點是
A、圖像清晰
B、層面連續(xù)
C、可區(qū)分腫瘤的良惡性
D、不用造影劑增強即能顯示肌、血管以及腫瘤的浸潤范圍
E、對骨組織病變顯示好
[參考答案]
D
23. 某患者一側(cè)下頜骨磨牙區(qū)、下頜角及升支部漸進性膨大,按之有乒乓球感。X線片示透明囊性陰影,呈多房性,房室大小極不一致,陰影邊緣呈切跡狀。最可能的診斷是
A、牙源性角化囊腫
B、造釉細胞瘤
C、牙源性黏液瘤
D、牙源性鈣化囊腫
E、牙源性纖維瘤
[參考答案]
B
24. 牙齒Ⅲ度松動是指:
A、唇(頰)舌向活動度在l~2 mm以內(nèi)
B、唇(頰)舌向活動度在 2 mm以上
C、唇(頰)舌向活動度在2 mm以上,且伴近遠中向活動
D、唇(頰)舌向活動度在 2 mm以上,伴近遠中向及垂直向多方向活動
E、唇(頰)舌向活動度在3mm以上
[參考答案]
D
25. 冰凍活檢的標本切取后,應(yīng)
A、立即放入10%甲醛固定液中
B、立即放入3%戊二醛固定液中
C、立即放入75%酒精中脫水
D、立即放入0.9%生理鹽水中
E、不作任何處理,盡快送病理科
[參考答案]
E
26. 冷水噴試行牙髓活力測試的順序為:
A、先下牙后上牙,先前牙后后牙
B、先上牙后下牙,先后牙后前牙
C、先下牙后上牙,先后牙后前牙
D、先上牙后下牙,先前牙后后牙
E、先測試可疑病變牙
[參考答案]
C
27. 兒童最早萌出的恒牙年齡是
A、5歲
B、6歲
C、7歲
D、8歲
E、4歲
[參考答案]
B
28. 頜骨腫瘤最容易出現(xiàn)的牙問題是
A、頜骨上的牙齒松動、移位
B、牙齦撕脫或壞死
C、咬合關(guān)系錯亂
D、牙齒自發(fā)痛
E、慢性牙髓炎
[參考答案]
A
29. 張口度的測量是指
A、上、下唇之間的距離
B、上、下前牙的切緣間的距離
C、上、下中切牙的切緣間的距離
D、上、下切牙之間的距離
E、上、下頜骨之間的距離
[參考答案]
C
30. 正常張口度的簡易測量
A、檢查者食、中、無名指三指末節(jié)的寬度
B、檢查者食、中、無名指三指中節(jié)的寬度
C、被檢查者食、中、無名指三指末節(jié)的寬度
D、被檢查者食、中、無名指三指中節(jié)的寬度
E、被檢查者除拇指外的任意三指寬度
[參考答案]
C
31.臨床上張口受限可分為
A、1度
B、2度
C、3度
D、4度
E、5度
[參考答案]
D
32.上、下中切牙切緣間距在1cm以內(nèi),稱為
A、輕度張口受限
B、中度張口受限
C、中重度張口受限
D、重度張口受限
E、完全性張口受限
[參考答案]
D
33.上、下中切牙間距在1~2 cm左右,稱為
A、輕度張口受限
B、中度張口受限
C、中重度張口受限
D、重度張口受限
E、完全性張口受限
[參考答案]
B
34.對舌肌內(nèi)病損臨床檢查通常選用
A、雙手雙合診法
B、雙指雙合診法
C、B超
D、CT或核磁共振
E、穿刺檢查
[參考答案]
B
35.對口底病損的臨床檢查通常采用
A、B超
B、CT或核磁共振
C、穿刺檢查
D、雙指雙合診法
E、雙手雙合診法
[參考答案]
E
36.對腮腺的捫診檢查應(yīng)選用
A、雙手雙合診法
B、雙指雙合診法
C、三指平觸診
D、雙指提拉式捫診
E、單指捫診
[參考答案]
C
37.對頜下腺及舌下腺的捫診常采用
A、雙手雙合診法
B、雙指雙合診法
C、三指平觸診
D、單指捫診
E、雙指提拉式捫診
[參考答案]
A
38.口腔內(nèi)打結(jié)時,應(yīng)該打的結(jié)是
A、方結(jié)
B、外科結(jié)
C、三重結(jié)
D、滑結(jié)
E、縫合結(jié)
[參考答案]
C
39. 面神經(jīng)的分支有 ?
A、眼神經(jīng)、上頜神經(jīng)、下頜神經(jīng)、頰神經(jīng)、頸神經(jīng)
B、眼支、上頜支、下頜支、下頜緣支和頸支
C、眼神經(jīng)、耳頸神經(jīng)、頗神經(jīng)、下頜神經(jīng)和頸神經(jīng)
D、預(yù)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頸支
E、額支、顴支、頰支、頜下支、舌下支
[參考答案] D
40. 人體最硬的組織是
A、牙骨質(zhì)
B、骨密質(zhì)
C、牙釉質(zhì)
D、牙本質(zhì)
E、骨組織
[參考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