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眶下孔的體表投影為( )
A、鼻尖至眼外角連線中點 B、鼻翼至眼外角連線的中點
C、口角至眼外角連線的中點 D、口角至眼內(nèi)角連線的中點 E、以上都不是
2.腮腺導(dǎo)管的體表投影為( )
A、耳垂至鼻翼與口角間中點連線的中1/3段
B、耳屏至鼻翼與口角間中點連線的中1/3段
C、耳垂至鼻尖與口角間中點連線的中1/3段
D、耳屏至鼻尖與口角間中點連線的中1/3段
E、以上都不是
3.在矯治修復(fù)時,( )用以作為判斷面容恢復(fù)情況的指征
A、鼻面溝 B、唇面溝 C、耳屏 D、鼻小柱 E、鼻底
4.在耳屏下方約1cm可觸及( )搏動
A、面動脈 B、上頜動脈 C、耳后動脈 D、顳淺動脈 E、以上都無
5.“大三!笔茄( )和鼻下點水平線將面部分成三等分
A、眉峰 B、內(nèi)眥 C、眉間點 D、鼻尖 E、以上都不是
6.不屬于“五眼”的是( )
A、 兩眼內(nèi)眥距離 B、兩瞼裂寬度 C、兩鼻翼間寬度
D、兩外眥與耳輪間距 E、眉頭與眉梢間距
7.面部黃金比不是( )
A、1:1.618 B、1:0.618 C、鼻底寬與口裂寬比
D、頦至口裂距與頦至鼻翼間距的比 E、口裂寬度與眼外眥間距比
8.正常標(biāo)準(zhǔn)下,下列結(jié)構(gòu),在一條直線上的是( )
A、鼻翼,內(nèi)眥,眉間點 B、鼻翼,內(nèi)眥,眉稍
C、眉頭與眉稍 D、眉峰與眉頭 E、以上都不是
9.正常頦唇溝深度為( )
A、2mm B、3mm C、4mm D、3-4mm E、5mm
10.鼻額角正常為( )
A、120°~125° B、145°~160° C、125°~130°
D、30°~135° E、125°~135°
11.鼻唇角正常為( )
A、90° B、80°~100° C、90°~100° D.36°~40°E、以上都不是
12.以下不在鼻頦角正常范圍內(nèi)的有( )
A、130° B、120° C、125° D、135° E、131°
13.下頜骨的手術(shù)不可改變( )
A、鼻額角 B、鼻面角 C、補(bǔ)償曲線 D、鼻頦角 E、頦頸角
14.動力性皮膚皺紋線不包括( )
A、額紋 B、眉間紋 C、Langer皮膚裂線 D、眼瞼紋 E、唇紋
15.皮膚重力性皺紋線有下眼袋和( )
A、頦紋 B、頰紋 C、唇紋 D、腫眼泡 E、鼻根紋
16.Langer線與皺紋線有差異的部位為( )
A、鼻翼B、鼻背 C、外眥 D、內(nèi)眥 E、上唇
17.以下不屬于面部皮膚的特點的是( )
A、 面部皮膚血運豐富,抗感染力強(qiáng)
B、 面部皮膚真皮內(nèi)有大量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
C、 富于皮脂腺,汗腺,易發(fā)癤腫
D、 表情肌收縮可引起面部豐富表情
E、面部創(chuàng)傷出血少,術(shù)區(qū)清晰
18.腮腺咬肌區(qū)的層次不包括( )
A、腮腺 B、皮膚 C、皮下組織 D、腮腺咬肌筋膜 E、腮腺床
19.與腮腺毗鄰的結(jié)構(gòu)不包括( )
A、外耳道及顳下頜關(guān)節(jié) B、頰肌 C、乳突,莖突
D、頸內(nèi)動脈,頸內(nèi)靜脈 E、第9--12對腦神經(jīng)
20.臨床以( )為界,將腮腺分淺深兩葉
A、腮腺鞘 B、神經(jīng)和血管穿出的界面 C、小葉間隔
D、面神經(jīng)主干和分支平面 E、以上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