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惡性腫瘤
一.口腔癌
是口腔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占全身癌的4-8%。
臨床特點:多為非均質性白斑、紅斑,表面糜爛、潰瘍或較硬的邊緣。
男性多發(fā):50-60歲,舌最多見,依次為牙齦、頰、唇、腭、口底等。
組織病理學改變:
鱗狀細胞癌
疣狀癌
基底樣鱗狀細胞癌
腺樣鱗狀細胞癌
梭行細胞癌
腺鱗癌
未分化癌
1.鱗狀細胞癌
異常增生的腫瘤細胞突破基底膜,向結締組織浸潤性生長。
依角化程度、細胞和胞核的多形性、細胞的分裂活性:高、中、低分化
一級(高分化):
類似于口腔粘膜上皮
細胞間橋多見;
角化明顯;
細胞和胞核多形性不明顯;
核分裂象少,非典型核分裂和多核細胞極少;
二級(中分化):
細胞間橋不明顯;
角化較少;
細胞及核多形性明顯;
核分裂象較多,可見異常核分裂。
三級(低分化):
角化少見;
細胞間橋幾乎不可見;
細胞及核多形性明顯,多核巨細胞常見;
核分裂常見, 且不典型核分裂易見。
組織分級不足之處:
主觀性強
腫瘤組織存在異質性,小塊組織難段全貌
組織固定保存不良
評價是依據(jù)瘤細胞的結構特征而不是功能特征
生物學行為
癌細胞常浸潤周圍正常組織,可見神經浸潤,血管內瘤栓。
2.疣狀癌:verrucous carcinoma
鱗狀細胞癌疣狀變異型,常見于下唇,疣狀突起
病 理:
高分化角化上皮外生性過度增生為主;
上皮釘突鈍圓,整個上皮向深層呈推進式生長;
分化好,細胞輕度異形性;
結締組織內明顯的炎細胞反應
生物學行為:生長緩慢,轉移發(fā)生較晚或不發(fā)生。
3. 基底樣鱗狀細胞癌
基底樣的癌細胞呈片塊狀或條索狀排列
小葉周邊呈柵欄狀排列,中心區(qū)可見鱗狀分化或囊形性腔隙
異常核分裂及灶性壞死常見
間質可見炎細胞浸潤及玻璃樣變。
4.腺樣鱗狀細胞癌
含有假性腺樣腔隙的鱗狀細胞癌
實際上是鱗狀細胞癌癌巢中發(fā)生棘層松解和變性,癌細胞脫落所致。表現(xiàn)為假性腺癌,但無腺管分化或分泌產物
5.梭形細胞癌
惡性梭形細胞為上皮源性且從鱗狀細胞癌細胞成分中分化而來
病理性核分裂常見
6.腺鱗癌
同時具有腺癌和鱗癌組織學特征的惡性腫瘤
腺癌成分形成腺管結構,構成腺管的細胞為基底樣、柱狀或分泌粘蛋白的細胞
鱗狀細胞癌成分可分為原位或浸潤性
鑒別診斷
腺鱗癌和高分化粘液表皮樣癌鑒別:前者腺管和鱗狀成分更清楚些;后者高分化時柱狀粘液細胞明顯。
區(qū)分腺鱗癌和腺樣鱗狀細胞癌:前者為真腺腔;后者為假腺腔,有棘層松解 。
7.未分化癌
分化程度較低,組織學上缺乏鱗狀、腺狀等形態(tài)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