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干槽癥的病因、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原則
(1)干槽癥為拔牙常見并發(fā)癥,為牙槽窩的局部骨創(chuàng)感染。關于病因仍有爭論,多認為創(chuàng)傷及感染是主要原因,此外與拔牙窩大,血供不良,抵抗力下降有關。
四學說:感染、創(chuàng)傷、解剖因素、纖維蛋白溶解。
(2)主要癥狀為疼痛,多發(fā)生于術后3~4天,疼痛為持續(xù)性,可向耳顳部放射。治療效果不佳者,疼痛可持續(xù)1~2周。檢查時,腐敗型者可見牙槽窩內無血凝塊,牙槽骨壁表面有灰白色假膜覆蓋,牙槽窩內有腐敗壞死組織,有明顯臭味,骨壁有明顯觸痛,牙齦可見紅腫,局部淋巴結可有腫大、疼痛,偶有發(fā)生張口受限、低熱、疲乏等全身表現(xiàn)。
(3)治療干槽癥主要原則為徹底清創(chuàng)、隔離外界刺激和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治療方法:用3%過氧化氫棉球擦拭,去除腐敗物質,知道牙槽窩清潔,棉球干凈無臭味。大塊壞死物時用用刮匙。用生理鹽水沖洗。將碘仿紗條卡加丁香油或2%丁卡因填入拔牙創(chuàng),先將紗條的一端塞入牙槽窩底部,在一次折疊嚴密填滿牙槽窩,松緊適度,紗條末端塞入深部避免松脫,亦可縫合兩側牙齦。次日無明顯疼痛可不換藥。10天后去除碘條,牙槽窩內層有肉芽組織覆蓋。牙槽窩1~2個月長滿結締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