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常見兒童粘膜病
一、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
1、病因與發(fā)病機制:病原菌為白色念珠菌;分娩、乳頭或哺乳用具感染;嬰兒缺乏脊髓過氧化物酶,唾液分泌少。
2、臨床表現:好發(fā)于唇、舌、頰、軟腭與硬腭粘膜。多表現為假膜型。全身反應多不明顯,拒食與啼哭不安。
3、診斷:根據臨床表現;假膜鏡檢可見菌絲及孢子。
4、治療:1%~2%碳酸氫鈉輕擦口腔,2~3次/小時;局部涂布制菌霉素混懸液。重癥患兒可口服克霉唑。注意口腔衛(wèi)生及食具的消毒。
二、壞死性齦口炎
1、病因與發(fā)病機制:革蘭氏陽性的梭形桿菌和革蘭氏陰性的奮森螺旋體感染。
2、臨床表現:
a.壞死性齦炎 口腔內腐敗性惡臭,伴有流涎、淋巴結腫大和低熱,多位于前牙齦緣,牙齦形態(tài)消失,似刀切狀,牙齒松動、脫落,局部牙槽嵴暴露和骨質壞死。
b.壞疽性口炎 合并感染產氣莢膜桿菌與化膿菌,口腔粘膜軟組織壞死崩解。多見于口角及面頰部,惡臭明顯,輕微疼痛,不同程度的中毒或全身衰竭,牙齒脫落、牙槽骨或頜骨部分缺損。痊愈后遺留軟組織缺損及瘢痕攣縮而致張口困難或顳下頜關節(jié)強直。
3、診斷;根據臨床表現特征;涂片檢查。
4、治療:補充適當維生素,局部與全身治療相結合
三、口角炎
好發(fā)于兒童,特點為口角區(qū)皮膚對稱性的潮紅、脫屑、糜爛及皸裂。
1、發(fā)病因素
a.兒童不良習慣 b.兒童唾液分泌過多
c.口角潮濕、皸裂或長期服用抗生素 d.核黃素缺乏
2、臨床表現:口角區(qū)皮膚對稱性的潮紅、脫屑、糜爛及皸裂;局部皮膚發(fā)白,滲出液結痂。
3、治療:局部應用消炎防腐溶液洗滌,無滲出時可涂有抗生素或激素軟膏。核黃素缺乏者應給予核黃素5mg/片 tid或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