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肥達反應對傷寒有輔助診斷價值,常在病程第1周末出現陽性,第3~4周陽性率可達90%,其效價隨病程的演變而遞增,第4~5周達高峰,至恢復期應有4倍以上升高。
2、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傷寒患者給予消化道隔離,臨床癥狀消失后每周1次、連續(xù)2次糞便培養(yǎng)陰性方可解除隔離。發(fā)熱期患者必須臥床休息。
3、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傷寒帶菌者的治療:成人帶菌者可用氨芐西林、阿莫西林、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等治療,療程4~6周。
4、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傷寒桿菌由口入胃,進入小腸,經腸粘膜侵入集合淋巴結、孤立淋巴濾泡及腸系膜淋巴結中繁殖,再經門靜脈或胸導管進入血流,形成初期菌血癥。如機體免疫力弱,則細菌擴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結等組織大量繁殖,至潛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癥而開始出現發(fā)熱、皮疹及肝脾腫大等傷寒表現。
5、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傷寒糞便培養(yǎng):整個病程中均可陽性,第3~4周陽性率最高,可達75%。糞便培養(yǎng)陽性表示大便排菌,有傳染性,除外慢性膽囊?guī)Ь,對傷寒有診斷意義。傷寒桿菌內毒素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傷寒的持續(xù)性發(fā)熱是由于傷寒桿菌及其內毒素激活了傷寒病灶內的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產生并釋放致熱源所致,內毒素還可誘發(fā)DIC。全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增生,吞噬作用增加及內毒素等的作用可致血小板、白細胞減少或貧血等。
6、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傷寒病程第一周,淋巴組織增生、腫脹,呈紐扣樣突起,第二周淋巴組織壞死,第三周壞死組織開始脫落,形成潰瘍,第四周以后潰瘍組織逐漸愈合,一般不留瘢痕。
7、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傷寒慢性帶菌者多為膽囊?guī)Ь,膽囊造影可發(fā)現膽石或膽囊功能障礙,有時可發(fā)展為急性膽囊炎。
8、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細菌培養(yǎng)是確診傷寒的主要手段。包括血培養(yǎng),骨髓培養(yǎng),糞便培養(yǎng)和尿培養(yǎng)。
血培養(yǎng):病程第1周陽性率最高,可達80%,以后陽性率逐漸下降,至第4周常轉為陰性,復發(fā)或再燃時可又呈陽性。
9、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傷寒見持續(xù)性發(fā)熱、特殊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玫瑰疹、肝脾大等典型表現。
10、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傷寒血培養(yǎng):病程第1周陽性率最高,可達80%,以后陽性率逐漸下降,至第4周常轉為陰性,復發(fā)或再燃時可又呈陽性。
11、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傷寒患者自潛伏期開始即從糞便中排菌,發(fā)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傳染性最強。
12、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傷寒部分患者于病程第6~12日皮膚出現暗紅色小斑丘疹,稱為玫瑰疹,散在分布于前胸和上腹部。
13、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傷寒骨髓培養(yǎng):陽性率較血培養(yǎng)為高,可達90%。陽性率受病程及應用抗菌藥的影響小,已開始抗菌治療者仍可獲陽性結果。
14、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傷寒極期:病程第2~3周,持續(xù)性高熱達39℃~40℃,多為稽留熱型。大多數患者于起病1周左右可有脾大,質軟或有輕壓痛。部分患者肝臟亦大,重者可出現黃疸、肝功能異常,提示有中毒性肝炎存在。傷寒白細胞計數減少或正常。肥達反應對傷寒有輔助診斷價值,常在病程第1周末出現陽性,第3~4周陽性率可達90%,其效價隨病程的演變而遞增,第4~5周達高峰,至恢復期應有4倍以上升高。
15、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傷寒患者和帶菌者是本病傳染源;颊咦詽摲陂_始即從糞便中排菌,發(fā)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傳染性最強。少數患者病后可成為長期帶菌者,持續(xù)帶菌超過3個月者稱為慢性帶菌者。慢性帶菌者由于不宜引起注意,故為主要傳染源。
16、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傷寒桿菌屬沙門菌屬D組,革蘭染色陰性,不產生芽孢和莢膜。含有菌體O、鞭毛H、表面Vi抗原。O抗原和H抗原的抗原性較強,可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臨床可用于血清凝集試驗(肥達反應);Vi抗原的抗原性較弱,隨傷寒桿菌的清除其抗體也隨之消失,可用于慢性帶菌者的調查及療效評價。傷寒桿菌可產生內毒素,對傷寒的發(fā)病起著較重要作用。傷寒桿菌能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上生長,在含有膽汁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更好。
17、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傷寒的病理改變主要為全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的炎性增生反應,鏡下見以巨噬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
18、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傷寒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減少或正常,中性粒細胞減少;嗜酸粒細胞計數減少或消失,此有助于診斷和判斷病情;血小板也可減少。
19、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尿培養(yǎng)早期常為陰性,病程3~4周陽性率約25%。
20、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血培養(yǎng)是確診傷寒最簡便而可靠的檢查。
21、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正常人血清中可能有低效價凝集抗體存在,肥達反應“0”效價≥1:80,“H”效價≥1:160,對傷寒有輔助診斷意義。僅有“H”抗體效價增高,而“0”抗體效價不高,可能是患過傷寒,或接種過傷寒、副傷寒菌苗的回憶反應。
22、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傷寒輕型:癥狀較輕,體溫多在38℃左右,病程短,1~2周即可痊愈。若肥達反應陰性,不能排除傷寒。有少數傷寒患者肥達反應始終呈陰性。
23、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斑疹傷寒第5~6病日出現皮疹,數量多,且可有出血性皮疹。
24、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傷寒白細胞計數減少或正常,中性粒細胞減少;嗜酸粒細胞計數減少或消失,此有助于診斷和判斷病情;血小板也可減少。故答案選擇C。
25、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傷寒骨髓培養(yǎng):陽性率較血培養(yǎng)為高,可達90%。陽性率受病程及應用抗菌藥的影響小,已開始抗菌治療者仍可獲陽性結果。
二、B
1、
<1>、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氟喹諾酮類是治療傷寒的首選藥物,如氧氟沙星等。
<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傷寒并發(fā)中毒性心肌炎的治療:臥床休息,注意輸液量和速度,營養(yǎng)心肌治療。必要時應用糖皮質激素。
2、
<1>、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典型傷寒:持續(xù)性高熱,皮疹,相對緩脈,全身毒血癥狀明顯。
<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輕型傷寒:癥狀較輕,體溫多在38℃左右,病程短,1~2周即可痊愈。多見于兒童,或早期接受抗菌藥物治療,或已接受過傷寒菌苗注射者。目前臨床上較多見,易漏診或誤診。
3、
<1>、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傷寒頓挫型:起病較急,開始癥狀典型,但病程極短,約1周左右發(fā)熱等癥狀迅速消退而痊愈。
<2>、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傷寒逍遙型:發(fā)熱及毒血癥癥狀輕微,可照常工作。部分患者以腸出血或腸穿孔就醫(yī)時被發(fā)現。
4、
<1>、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少數傷寒患者病后可成為長期帶菌者,持續(xù)帶菌超過3個月者稱為慢性帶菌者。 結合題干“慢性”及“傷寒桿菌陽性”考慮為傷寒帶菌者。
<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患者有臨床癥狀,且結合骨髓培養(yǎng)可以考慮為傷寒病例。
5、
<1>、
【正確答案】 C
<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菌體抗原為傷寒桿菌、副傷寒甲、乙桿菌的共同抗原,可刺激機體產生抗體IgM,出現早,但維持時間短。鞭毛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的抗體為IgG,出現晚,但維持時間長。
6、
<1>、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傷寒極期持續(xù)性高熱達39℃~40℃,多為稽留熱型,少數為弛張熱或不規(guī)則熱型。
<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傷寒初期(侵襲期):病程第1周。緩慢起病,發(fā)熱是最早出現的癥狀,體溫呈弛張熱型,逐漸上升,于5~7日內達39℃或以上。
7、
<1>、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治療菌痢,氟喹諾酮類藥物為首選,但兒童、孕婦及哺乳期患者應慎用。常用的有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不能口服者也可靜脈滴注。
<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氟喹諾酮類是治療傷寒的首選藥物。抗菌譜廣,殺菌作用強,能抑制細菌DNA旋轉酶,阻礙DNA復制,口服吸收完全,體內分布廣,膽囊濃度高,副作用少,不易產生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