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

統(tǒng)考地區(qū)

省考地區(qū)

當前位置:考試網 >> 教師資格證 >> 中學 >> 教育知識與能力 >> 模擬試題 >> 2019年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練習題(3)

2019年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練習題(3)

來源:考試網  [ 2019年06月27日 ]  【

  一、單選題

  1.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 )

  A.《學記》

  B.《論語》

  C.《論演說家的教育》

  D.《理想國》

  【答案】:A

  【解析】:

  《學記》是中國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

  2.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師在班級教育教學過程中,從來不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因為他深刻地認識到人的身心發(fā)展具有( )。

  A.階段性

  B.連續(xù)性

  C.差異性

  D.順序性

  【答案】:C

  【解析】:

  一刀切是說教學方式和手段單一,忽略了整體中的個體,無視每個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能力、發(fā)展速度,因而,這種做法明濕違背了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個體差異性。

  3.教育可以“簡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內容;教育可以“凈化”文化,清除其不良因索。這體現(xiàn)了教育對文化具有( )。

  A.選擇功能

  B.發(fā)展功能

  C.傳遞功能

  D.保護功能

  【答案】:A

  【解析】:

  文化的選擇功能是對某種、某部分文化的吸收和舍棄。題干說明教育內容是對文化的“吸取”和“清除”,這體現(xiàn)了教育內容是從文化中精選出來的,所以體現(xiàn)了教育對文化具有選擇功能。

  4.在教育目的價值取向上,存在的兩種典型對立的理論主張是( )。

  A.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

  B.國家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

  C.全面發(fā)展論與個性發(fā)展論

  D.國家本位論與個人本位論

  【答案】:A

  【解析】:

  在教育目的價值取向上,存在的兩種典型對立的理論: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個人本位論注重教育的個人價值,主張教育要培養(yǎng)“自然人”;襯=會本位論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要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和社會成員。

  5.馬克思主義認為,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足( )。

  A.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B.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

  C.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相結合

  D.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答案】:A

  【解析】: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6.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任何社會進步與個人發(fā)展都離不開教育。這表明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依附性

  C.時代性

  D.獨立性

  【答案】:A

  【解析】:

  任何社會進步與個人發(fā)展都離不開教育,說明教育是隨著社會產生和發(fā)展的,體現(xiàn)了教育的永慣性。

  7.在影響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諸多因素中,制約教育發(fā)展規(guī)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

  A.人口分布

  B.生產關系

  C.政治制度

  D.生產力水平

  【答案】:D

  【解析】:

  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會影響教育發(fā)展規(guī)模,因此制約教育發(fā)展規(guī)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生產力水平。

  8.從課程形態(tài)上看,當前我國中學實施的“研究性學習”屬于( )。

  A.學科課程

  B.拓展性學科課程

  C.輔助性學科課程

  D.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答案】:D

  【解析】: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含: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教育、勞動技術教育。

  9.在教學過程中,張老師經常運用形象的語言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他們正確理解知識和提高認識能力。張老師遵循的教學原則是( )。

  A.循序漸進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因材施教原則

  D.啟發(fā)性原則

  【答案】:B

  【解析】:

  張老師運用形象的語言描述,豐富學生的知識,運用了言語直觀,遵循了直觀性原則。

  10.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它區(qū)別與一般認識過程的顯著特點是( )。

  A.直接性、引導性和簡捷性

  B.直接性、被動性和簡捷性

  C.間接性、被動性和簡捷性

  D.間接性、引導性和簡捷性

  【答案】:D

  【解析】: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特殊性體現(xiàn)在:教育具有間接性,即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教育具有引導性,即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的過程:教育具有簡捷性,即學生所學知識是對前人經驗的總結。

  1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已!避髯舆@句話體現(xiàn)的德育方法是( )。

  A.說服教育法

  B.榜樣示范法

  C.實際鍛煉法

  D.個人修養(yǎng)法

  【答案】:D

  【解析】:

  這句話意思是:君子們廣泛的讀書并且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的胄行,那么他的智慧就會最明而且品行方面也沒有什么過錯了。個人修養(yǎng)法是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反省,以實現(xiàn)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結合句意,體現(xiàn)了個人修養(yǎng)法。

  12.小麗在學習時為了記住數字、年代等枯燥無味的知識,常對其賦予意義,使記憶過程生動有趣。小麗使用的學習策略是( )。

  A.復述策略

  B.精細加工策略

  C.組織策略

  D.計劃策略

  【答案】:B

  【解析】:

  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習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賦予枯燥無味的知識特定的意義,體現(xiàn)了精細加工策略。

  二、填空題

  1.目前,我國普通高中不屬于基礎教育。

  【答案】:

  這一觀點是錯誤的。普通高中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也就是為學生終生發(fā)展奠定基礎的;A教育包括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故普通高中也屬于基礎教育。

  2.教學是實現(xiàn)學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答案】:

  這一觀點是正確的。教學是在國家教育目的規(guī)范下,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學校教育工作必須堅持教學為主,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也要通過教學來進行,因此教學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3.有什么樣的道德認識,就一定有什么樣的道德行為。

  【答案】:

  這一觀點是錯誤的。道德認識是指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zhí)行意義的認識,是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道德認識的結果是獲得有關的道德觀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為是實現(xiàn)道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xiàn),它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道德行為的形成受到主觀和客觀等各方面的影響.有了好的道德認識,不一定能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所以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4.學習所引起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短暫的。

  【答案】:

  這一觀點是錯誤的。學習是個體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練習和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改變。因此,學習引起的行為變化是持久的而非短暫的。

  相關推薦:

責編:shunning陽

報考指南

焚題庫
  • 職業(yè)資格
  • 會計考試
  • 建筑工程
  • 醫(yī)藥考試
  • 外語考試
  • 學歷考試
冀州市| 长顺县| 丰顺县| 福建省| 揭东县| 泸水县| 环江| 古浪县| 石嘴山市| 中宁县| 福贡县| 陇川县| 蓬溪县| 碌曲县| 桐乡市| 巴马| 资兴市| 博客| 淳安县| 安康市| 丽水市| 呼图壁县| 宝丰县| 泸定县| 房山区| 土默特左旗| 柳江县| 平果县| 仪陇县| 万盛区| 京山县| 东源县| 鹰潭市| 静安区| 松桃| 永川市| 辽中县| 华蓥市| 淮滨县| 巴青县| 馆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