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考試網(wǎng) >> 教師資格證 >> 小學 >> 小學教育學 >> 復習資料 >> 2016年遼寧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學復習資料八

2016年遼寧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學復習資料八

來源:考試網(wǎng)  [ 2016年03月02日 ]  【

  第三章 教育與社會的發(fā)展

  【內容提要】

  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的辯證關系是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規(guī)律之一。本章對社會系統(tǒng)中的政治、生產力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與教育的密切的關系分別作了論述:社會的政治決定教育的性質,制約著教育領導權、受教育權、教育目的與內容等諸多方面,教育對一定的社會政治具有重要的影響;生產力的發(fā)展,對教育規(guī)模、教育結構、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等,都提出一定的要求,當代科學技術正使教育領域發(fā)生著巨大的變革,教育在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同時,也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起著重大的促進作用;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態(tài),沒有教育就難以延續(xù)。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學校文化是我們應該關注的文化現(xiàn)象。教育自身的相對獨立性也是不容忽視的。

  【學習目標】

  1.理解和掌握社會政治、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決定作用。

  2.理解和掌握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生產力和其他社會文化的促進作用。

  3.理解教育與科學技術的關系、教育與文化的關系,掌握學校文化的含義及特征。

  4.識記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5.能夠運用本章的理論分析教育現(xiàn)實問題,并用以指導教育實踐工作。

  6.通過本章的學習,為后續(xù)理論的學習奠定基礎性的知識和思維方法。

  第一節(jié) 教育與政治

  社會政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特定關系。經濟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政治則是上層建筑中決定統(tǒng)治權的主要成分,是經濟的集中表現(xiàn)。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總是和一定社會的政治發(fā)生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方面,教育總是受制于一定的社會政治并為其服務;另一方面,教育又給社會政治以極大的影響作用。

  一、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社會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是指教育處于政治的影響、規(guī)定和支配之下,總要折射、反映和承載一定的政治氣候、政治意圖和政治訴求,這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教育是統(tǒng)治者用以保持自身政權穩(wěn)固性和社會秩序穩(wěn)定連續(xù)性的工具和手段,統(tǒng)治者總是要借助教育、通過教育來反映、貫徹和彰顯它的意識形態(tài)、思想傾向和制度威力。當然,在階級社會中,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是教育階級性的重要體現(xiàn)。總之,教育要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的制約,這是教育的重要規(guī)律。社會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痹谌祟惿鐣校l掌握了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誰掌握了國家政權,誰就能夠控制精神產品的生產,誰就能控制學校教育的領導權。雖然經濟發(fā)展對于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最終的支配作用”是無疑的,但是這種“經濟影響多半又只是在它的政治外衣下起作用”,即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xiàn),因此,有時我們也常常把政治經濟放在一起討論它們對教育的影響?傊陔A級社會里,統(tǒng)治階級通過國家政權掌握教育的領導權,制定教育方針、政策、目的、制度、教育內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員和教師,控制教育經費等,以便按照他們的階級利益、思想意志和政治要求舉辦教育,培養(yǎng)符合他們需要的人。同時,統(tǒng)治階級還利用國家政權管理教育,從教育計劃到教育制度,從教材內容到教學方法,進行全面的監(jiān)督、檢查。在階級社會里,教育總是為鞏固和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服務的工具。

  (二)政治制度決定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教育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在不同的社會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權。什么人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受教育者進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標準怎樣確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在原始社會,以生產資料原始公有制為基礎,沒有國家,氏族成員處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受教育權也是平等的,所有兒童接受的教育差異不大。

  進入階級社會,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反映在受教育的權利上,也不可能是平等的。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里,只有統(tǒng)治階級的子女才享有學校教育的權利,被統(tǒng)治階級無緣接受這種教育。

  在資本主義社會初期,雖然通過頒布一定的法規(guī)法令,對受教育者在階級、社會地位上的平等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法律意義上的支持,受教育權利在形式上似乎是平等公正了,但實際上,由于國家沒有進一步用政治手段保障受教育者在經濟和其他條件上的平等,因而,受教育權不平等的情況依然很嚴重。

  社會主義社會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建立的廣大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制度,

  決定其教育必然是面向人民大眾的、消除等級偏見的教育。建國后,我國實行教育向工農開

  門,比如1986年公布的《義務教育法》,就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

  在國民教育制度普遍實行了義務教育以后,義務教育以后階段的教育在是否實行雙軌

  制,是否允許個人辦學,是否確立重點學校,以及對誰進行什么樣的教育等方面的規(guī)定,也反

  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對教育政策的制約。當前,我國的教育雖然有民辦、私立等多種教育成

  分,但從根本上講,都是為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服務的。

  (三)政治決定教育目的

  在一定社會中培養(yǎng)出來的人應當具有什么樣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識傾向,則是由一定的社會政治決定的,體現(xiàn)了一定社會的政治要求。社會的政治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政治是決定教育目的的直接因素。一定社會教育目的的確定,又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運用他們所掌握的政權,按照自己的利益,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方針、政策或各種教育法令、法規(guī),對教育實踐加以規(guī)定和控制,保證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

  原始社會,沒有剝削,沒有階級,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未來的氏族成員,使他們能從事勞動,能遵守社會生活規(guī)范、互助合作,能為保衛(wèi)氏族的生存而英勇戰(zhàn)斗。

  進入階級社會后,統(tǒng)治階級總是力圖使教育按照他們的要求培養(yǎng)和塑造年輕一代,教育總是以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治階級自身利益為根本宗旨的。奴隸社會學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奴隸主子弟培養(yǎng)成自覺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統(tǒng)治人才和能征善戰(zhàn)、具有暴力鎮(zhèn)壓奴隸起義和抵御外患本領的軍人。封建社會學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地主階級子弟培養(yǎng)成為國家政權中的官僚以及實際掌握地方政權的紳士,對廣大的勞動人民則實行愚民政策。

  資本主義社會教育,根據(jù)資產階級需要,一方面則把資產階級的子弟培養(yǎng)成為能夠掌握國家機器和管理生產的統(tǒng)治、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為了獲取更高的經濟利潤和緩和階級矛盾、穩(wěn)固政權,也給予勞動人民一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和職業(yè)訓練,以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適應現(xiàn)代生產需要的熟練工人和政治上的順民。

  社會主義學校的教育目的,與歷史上任何階級社會的教育目的不同,是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政治決定學校課程

  學校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教育的內容的總和,它包括在教育活動中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技能、思想觀點、行為習慣等。由于教育目的不同,不同的社會關系下的學校課程也有所不同。例如,我國封建社會的教育是以封建的道德觀念——“明人倫”為目標的。因此,課程則是以學習有利于封建階級統(tǒng)治的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為內容,并灌輸“三綱五!钡葌惱淼赖掠^念。近代資本主義社會,上層資產階級的子弟所就讀的文科中學里,設置了許多有利于學生心智發(fā)展、升學預備和滿足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所需要的古典學科,而勞動人民子女所就讀的實科學校,則主要開設為滿足工業(yè)生產所需要的實用學科。在學校課程上,尤其是那些關于政治、哲學、經濟、思想、道德方面的內容,由于涉及所培養(yǎng)的一代人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即為誰服務的問題,更是由社會的政治所決定。這充分說明,一個國家的學校課程,直接受著國家政治的制約;學校教育所培養(yǎng)出的人才的政治、道德觀念同樣也必須反映國家政治的要求。

  國家政治對教育的要求,主要通過制定各項教育方針政策、規(guī)定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以及教育立法和相應的考試評價等手段來實現(xiàn)。

  (五)國家的方針、政策影響教育的質量和規(guī)模

  政治有三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反映政權、政黨、各階級利益的路線、方針、政綱、政策以及與此有關的理論與學說的政治觀念形態(tài)。一定的政權、政黨,為維護其利益與統(tǒng)治都要制定一定的方針、政策。在一定社會里,既有總的政治方針、政策,也有各個具體的方針、政策,而具體的方針、政策就是國家或政黨的總任務、總方針、總政策在某一歷史時期、歷史條件下的具體表現(xiàn),因此,在同一個政治制度下的不同歷史時期,就會有不同的方針、政策,例如,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總的方針、政策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前的具體工作方針是階級斗爭,主要任務是消除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非無產階級思想;80年代以后,社會政治指導方針轉向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而教育活動作為社會活動總體的組成部分,它既要受到總路線、總方針、總政策的指導,也必然要受到一定時期具體的方針、政策的影響,必須與國家、社會發(fā)展的特定歷史時期的其他領域、其他事業(yè)保持必要的協(xié)調和同步。由此可見,即使在同一政治制度下,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方針與政策的某些變化,也會左右教育質量的優(yōu)化、教育規(guī)模的擴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甚至是某種教育制度的建立或完善。例如,我國在1986年和l995年先后頒布《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宣告實行義務教育制度,并在20世紀末期基本實現(xiàn)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就是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實行把教育作為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重點的國策的直接成果。

  此外,掌握政權階級還可運用其重要的統(tǒng)治工具——法律,對教育實行規(guī)范、限制或保障。法律是掌握政權階級的根本利益以國家意志的形式的體現(xiàn),具有政治強制性,能夠起到一般性方針、政策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可以使某些教育方針、政策、制度、內容等方面的落實得到保證或強制執(zhí)行,因而,一定歷史時期的方針政策,最終總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例如,《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了受教育權是每一個公民依法擁有的權利。又如,英國1944年的《巴特勒法》規(guī)定了新的公共教育制度,以實現(xiàn)使所有的人都能受到中等教育的目標。美國l958年《國防教育法》對美國的教育改革起了推動和保證作用。隨著教育對社會的作用日益增強,當前世界各國都十分注重教育立法。

  小編推薦各地2016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時間匯總  各地2016上半年教師資格證報名時間匯總 2016教師資格證報名網(wǎng)上支付常見問題

  聯(lián)系電話:4000-525-585 課程咨詢微信號:W712931601。快速聯(lián)系通道

  2016年網(wǎng)校教師資格證考試統(tǒng)考班套餐:中學、小學或幼兒的綜合素質+教學知識與能力(精講班+統(tǒng)考真題班+習題班),模擬題庫系統(tǒng)+導師答疑+課堂練習+課件下載,贈送內部資料,PPT或WORD講義+課件下載+手機移動聽課.

  課程推薦指數(shù):★★★★★

>>>>教師資格考試全科優(yōu)惠套餐(兩學考試) VIP 單科全程通用版 輔導特惠套餐<<<<

  二、教育對政治的促進作用

  政治制約著教育,要求教育為它服務,但教育并不是消極地適應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環(huán)境。相反,教育也對社會政治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使一定社會的政治得以維持、鞏固、加強或瓦解、消亡,這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的重要體現(xiàn)。在制度化的教育形態(tài)下,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先于其他功能出現(xiàn)的,因為學校教育的出現(xiàn)一開始就是統(tǒng)治階級的特權,就是出于培養(yǎng)和“復制”新一代統(tǒng)治者的需要。在現(xiàn)代社會中,教育對政治的影響作用,即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能培養(yǎng)一定社會政治所需要的公民和人才

  人的思想意識、政治傾向、知識能力和技能本領不是天生的,必須依賴教育的培養(yǎng)和造就。教育是培養(yǎng)社會政治人才的重要手段。自古以來,任何一種政治制度,要想得到維持、鞏固和發(fā)展,都需要不斷有新的接班人,而這些人才的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實現(xiàn)的。學校通過一定社會政治的要求,對年輕一代傳遞該社會政治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宗教、法律、經濟、科學知識等方面的內容,并通過各種教育活動,對他們進行公民訓練,還向他們傳授人類總結的治國安邦的本領,使他們按照社會所要求的方向成長,具有一定社會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能力,成為一定政治制度所要求的接班人。進入現(xiàn)代社會,社會生活日益復雜,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勢必要求國家的政治人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科學文化水平,這就必然依靠專門化的學校教育。從世界范圍看,國家各級政治集團的核心人物的學歷層次和多方面的素養(yǎng)都在不斷提高,它意味著教育的影響力亦相對增強。

  (二)教育可以提高國民的民主意識。促進社會政治民主化

  民主是現(xiàn)代政治的核心與實質,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政治民主化是現(xiàn)代政治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一個國家的政治民主化程度直接取決于一個國家的政體,但也與這個國家人民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教育是推動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民主意識的啟蒙、深入和提升,民主觀念的確立,不可能不依靠教育。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們的知識越豐富,就越能增強人民的權利意識,使他們認識民主的價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動政治的改革與進步。就像列寧指出的那樣,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當人民處于普遍缺乏文化和政治素養(yǎng)的情況下,必然缺乏參與政治的意識和能力,民主政治最多也不過是一個良好的愿望。而且,歷史已經表明,文化、教育的落后,往往是產生和盛行政治上的偏激、盲從、專制主義的原因之一。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教育越發(fā)達,就越容易實現(xiàn)政治上的民主和進步。

  從歷史上看,教育與政治關系的演進,實質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與教育民主化演進和發(fā)展的過程。封建社會的教育是特權階級利益與專制統(tǒng)治的產物。等級性、專制性及刻板的方法等,都是反民主的。封建教育的反民主性是與封建社會政治的專制和獨裁相對應的。

  新興資產階級為了順應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及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要求,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擺脫人身依附關系,提供可以自由出賣的勞動力,以及平等的自由競爭。因而,“自由”、“平等”、“人權”等便成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口號。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確認公民的“自由”、“平等”權利(即所謂人權);二是民主代議制、法治作為公民參政及保障權利的形式。教育作為~項基本的“人權”,正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被提上日程的。可以說,近代資產階級教育民主化運動,是伴隨著中產階級政治民主化運動而孕育、發(fā)展的。人類出現(xiàn)了社會主義制度后,教育與政治關系也具有了進入一個新階段的可能。我國自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后,為了真正實現(xiàn)廣大人民當家做主的愿望,十分重視提高人民的政治、文化素質。建國以來,一直把掃除文盲,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改變勞動人民文化落后的面貌擺在重要的位置,這不僅是發(fā)展經濟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政治真正實現(xiàn)民主化的需要。當前,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飛速發(fā)展的同時,學校教育在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思想道德水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因此,要不斷推進我國民主化的進程,就不可忽視加速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三)教育可以形成積極的輿論力量,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政治輿論對社會政治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它是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不可缺少的思想力量。

  積極的社會輿論有利于鞏固、維護其政治制度,推進社會的發(fā)展;而與一定社會主流政治相悖的輿論,則對該社會的政治制度起著削弱和瓦解的作用。政治輿論關系到一個國家民心向背和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是促進社會發(fā)展不可缺少的思想力量。學校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論、行動以及教材和刊物等,宣傳一定的思想借以影響群眾形成一定的輿論,為一定的社會政治服務。

  學校自古以來就是宣傳、灌輸、傳播一定階級思想體系、道德規(guī)范、路線政策的有效陣地。學校是知識分子和年輕人集中的地方,尤其是高等學校中的高級知識分子和大學生、研究生,他們知識豐富,思想活躍,眼光敏銳,批判意識強,具有超越現(xiàn)實的內在沖動,理性與情感兼?zhèn)?而且,他們一般都比較憂國憂民,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冒險精神,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政治責任感。因此,學校通常是研究、探討和傳播各種政治思想,形成各種政治思潮比較集中的地方,往往是新思想、新思潮的策源地和集散地,是社會的“晴雨表”。可以說,學校師生的言行,是宣傳某種思想,借以影響社會群體,服務于一定政治的現(xiàn)實力量。

  總之,一定社會的政治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發(fā)展方向,反過來教育又對一定的政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隨著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國家事務日趨多元化與復雜化,作為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之一,教育的政治功能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當然,盡管教育對社會政治具有如此巨大的促進作用,但卻不能決定社會政治的發(fā)展。一定社會政權的歸屬從根本上是由革命產生的。古今中外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企圖通過教育改良社會、拯救國家和社會危機的“教育救國論”、“教育萬能論”等觀點。這些觀點雖然認識到教育對社會政治的重要影響,但卻忽視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斗爭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而片面夸大了教育的社會政治功能,因而是錯誤的。教育的重大作用只有在一定的社會政治制度基礎上才能發(fā)揮,而不可能超越一定的政治。我們不能把教育的作用強調到不適當?shù)某潭,以為可以通過教育的作用解決政治、經濟的根本問題是不現(xiàn)實的,教育對政治、經濟的變革不起決定作用。

責編:chenjinli

報考指南

焚題庫
  • 職業(yè)資格
  • 會計考試
  • 建筑工程
  • 醫(yī)藥考試
  • 外語考試
  • 學歷考試
阿拉善盟| 洞头县| 织金县| 信阳市| 三江| 镇赉县| 鹤岗市| 沁阳市| 宜州市| 体育| 商水县| 周口市| 大同市| 新晃| 壤塘县| 肇庆市| 全椒县| 浮山县| 增城市| 清徐县| 聂荣县| 廊坊市| 安远县| 临高县| 济阳县| 绿春县| 通辽市| 吉水县| 红原县| 绵阳市| 永济市| 威信县| 阿克苏市| 长春市| 陵川县| 偏关县| 紫云| 张家界市| 称多县| 贺州市| 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