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劉某向孫某借款1萬元,許諾1年后還款,并約定人死不賴賬,四年半后,孫某向劉某討債,那么( )。
A.已過訴訟時效,劉某對該債務已失去所有權
B當事人約定拋棄時效利益,時效未過,法院應予保護
C已過時效,劉某已取得所有權,原債權消滅
D. 若劉某自愿清償,則不可以時效已過,孫某不當?shù)美麨橛伤鬟
【答案】D。解析:自2017年10月1日《民法總則》修改之后,普通訴訟時效期間修改為3年。本題中約定1年后還款,四年半之后,則訴訟時效已過,則債權人孫某喪失了勝訴權,但是并未喪失實體權利。A選項中,雖然債權人已過訴訟時效,但是債權人孫某依然享有債權,而債務人劉某也依然負有債務,故劉某并未對債務失去所有權,故A選項錯誤;B選項中,訴訟時效是強制性規(guī)定,當事人不能約定拋棄,故B選項說法錯誤;C選項中,雖然訴訟時效已過,但是債權人的實體債權并未消滅,故C選項說法錯誤;D選項中,債權雖然已過訴訟時效,但是如果債務人自愿清償,則不可以訴訟時效已過或者不當?shù)美麨橛梢笏鬟,故D選項正確。
2.農民王某在買菜過程中和市民李某發(fā)生沖突,造成市民李某輕微傷。公安機關可以依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法》對王某處以( )。
A.拘留 B拘役 C罰金 D.訴訟
【答案】A。解析:本題中,《治安管理處罰法》是行政法律法規(guī),對違法行為人只能依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行政處罰,而拘役屬于刑罰中的主刑,罰金屬于刑罰中的附加刑,故A和B選項錯誤;訴訟只能由行政相對人王某提起,而不能由行政主體提起,故D選項錯誤;只有A選項是行政法中的行政處罰,故正確答案為A。
3.關于犯罪構成認識正確的是( )。
A.犯罪客體是指受害人
B十五周歲的人也可能負刑事責任
C單位不能構成犯罪主體
D.犯罪的過失不構成犯罪的主觀方面
【答案】B。解析:A選項中,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故A選項錯誤;B選項中,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人對以下8種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販賣毒品,所以15周歲的人也可能成為犯罪主體,故B選項說法正確;C選項說法錯誤,因為犯罪主體極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單位;D選項中,犯罪的主觀方面包括故意和過失,故D說法錯誤。
4.政府的基本職能有( )。
A.文化職能 B領導職能 C控制職能 D.社會職能
【答案】AD。在行政中,政府的基本職能包括政治職能、經(jīng)濟職能、文化職能和社會職能。故本題正確選項為:AD。
5..國家公務員交流制度不包括( )。
A.調任 B轉任 C.提拔 D.掛職鍛煉
【答案】C。解析:根據(jù)《公務員法》規(guī)定:國家公務員交流制度包括調任、轉任和掛職鍛煉。所以不包括的即是提拔,故本題正確選項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