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1.(1)一級評價。(2)理由:建設前后評價范圍內(nèi)敏感目標A中學和B小學噪聲級增高量2~13dB,不能滿足其環(huán)境功能區(qū)劃要求,且沿線村莊較多涉及人口多,按照聲影響評價導則的有關規(guī)定評價等級應確定為一級。 2.本項目施工期和運營期環(huán)境噪聲評價范圍應分別取道路路中心線兩側(cè)300m、200m范圍。由于路中心線兩側(cè)300m范圍分布有聲環(huán)境敏感點,施工期為流動聲源,對敏感點有顯著影響,評價范圍應延伸至環(huán)境敏感點;而運營期為固定線源且隨距離衰減,僅對距離近的敏感點有一定影響。 3.(1)工程技術資料:路段、結構、坡度、路面材料、標高、地面材料、交叉口、道橋數(shù)量。(2)車流情況:分段給出晝間和夜間各類型車輛的平均車流量、車速。(3)環(huán)境狀況:公路至預測點之間的距離,地面類型,公路與預測點之間的障礙物、地形高差等。(4)敏感點參數(shù):敏感點名稱、類型、所在路段、樁號(里程)和路基的相對高差、人口數(shù)量及沿線分布情況、建筑物的朝向、層數(shù)、現(xiàn)狀噪聲,采用的評價標準。 4.(1)針對項目施工期和運行期,預測評價B小學按標準要求預測聲級的達標及超標狀況。(2)針對B小學影響范圍繪制噪聲等聲級線圖,明確合理的噪聲控制距離和規(guī)劃控制要求。(3)結合工程選線和建設方案布局,評述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必要時提出替代方案。(4)對提出的各種噪聲防治措施進行經(jīng)濟技術論證,在多方案比選后規(guī)定應采取的措施并說明措施降噪效果。 5.(1)合理規(guī)劃布局:盡可能避繞,或明確B小學與高速公路之間間隔一定的距離,或采取整體搬遷。(2)噪聲源控制: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低路塹等道路形式,并采用低噪聲路面技術和材料。(3)傳聲途徑噪聲削減:考慮設置綠化帶等作為隔聲屏障。(4)敏感建筑物噪聲防護:采取隔聲門窗、通風消聲窗等。(5)加強交通噪聲管理:采取限鳴(含禁鳴)、限速等措施,合理控制道路交通參數(shù)(車流量、車速)。